作为一个独特的物种,野骆驼已成为地球上比大熊猫更为珍稀的野生动物,当前全世界只剩下不到一千只,而且仅存于中国新疆、甘肃及这两个省(区)与蒙古国交界地带的荒漠戈壁这极狭小的地区。近日,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筹备,敦煌西湖保护局完成了第一批4峰野骆驼的“再放归”。
4峰雄性野骆驼因攻击行为被捕获后“再放归”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敦煌西湖保护局了解到,此次的“再放归”要追溯到年。年9月6日,由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野生动物管理局和甘肃武威濒危动物繁育研究中心联合,在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施了全国首次野骆驼放归。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孙志成介绍:“和年,我们从沙漠里捡回来了两峰雄性野骆驼‘孤儿’,年9月6日,国家林业局和甘肃省林业厅批准,从甘肃(武威)濒危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挑选了2峰雌性野驼配对后放归自然的。也就是说当时放归2峰雄性和2峰雌性,一共是4峰。截至目前这4峰野骆驼已经繁育增加到了11峰,新增了8峰,期间还死亡了1峰,新增的都是初次放归4峰的后代。”
但是由于放归经验不足,野骆驼放归后,其中的雄性个体除表现出较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外,还暴露出破坏监测和防护设施、伺机与人接触、发情期攻击人等极端行为。“由于首次放归没有经验借鉴,放归地位于玉门关保护站附近。这里靠近公路和人类居住环境,我们当年救助的2峰雄性野骆驼从小被护林员喂养长大,比较‘黏人’,以致多次发生伤人事件。”孙志成说。
为避免攻击行为“再放归”野骆驼戴上GPS电子项圈
“我们调查发现,在这个11峰野骆驼的群体中,有4峰雄性野骆驼有过攻击行为记录,其中2峰是当年被救助后放归的,另外2峰则是他们的后代。”孙志成介绍,保护区管理局邀请和咨询相关单位专家,进行现场调研、商定解决方案,形成了再次放归野骆驼的方案。“为了避免野骆驼再次靠近公路和人群,这次我们选择了远距离放归。”
年9月份以来,保护局开展了放归项目的筹备工作,包括先后维修了防护围栏,购置了饲草、饮水槽和监测装备,配备了GPS电子项圈。进入11月后,各项放归筹备工作就绪。
11月15日开始,保护局组织人力历时11天时间,将有攻击行为记录的4峰雄性野骆驼全部捕捉到,作为第一批放归对象集中放归到预定位置。“为了确保放归成功,我们把握了‘放得远、看得见、防得住’原则,‘放得远’就是放归地点选择在远离人烟、野生种群活动频繁的沙漠戈壁,使它们能融入野生种群,实现完全的野化;‘看得见’就是给它们佩戴GPS电子项圈,远距离实施监测,实时掌握它们的动向;‘防得住’就是通过遥感监测信息,一旦发现有返回迹象或者向人居环境靠近,能及时组织力量进行防范。”孙志成介绍。
4峰雄性野骆驼有望融入新的野生种群
北青报记者从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因考虑到野骆驼放归前表现出对人和居民区有一定依赖性和攻击性行为,放归后预计活动范围较大,移动方向有可能向相邻保护区或周边地区及居民区。为确保相邻地区人身安全,保护局制定下发了《野骆驼再次放归应急预案》。
为避免野骆驼放归后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事件,放归当天,保护局分别向相邻的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南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和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管理机构发送了《关于放归野骆驼安全防范的函》,为共同做好监管和人身安全防范、避免发生意外提供预警。
而为了确保野骆驼再次放归工作的连续性,保护局在保护区周边公路沿线、社区相邻地段都增设了宣传牌、警示牌,新建和加固了部分区段防护围栏,也为一线巡护、监管人员配备了头盔、护甲和无线通讯等必要的生活及防护装备。
“11月28号放归以来,有1峰野骆驼往回走了二百多公里,在向玉门关保护站方向移动,我们组织了人力进行了驱赶,目前监测到这峰‘恋旧’的野骆驼已返回了库姆塔格沙漠腹地。我们‘再放归’的初衷是不希望它们再返回之前的放归地,而是去更远的栖息地融入当地的野生种群。”孙志成告诉北青报记者,保护区所在地区的野骆驼种群数量大致在峰左右,此次“再放归”的4峰雄性野骆驼有望融入新的种群。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李卓雅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