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获取敦煌旅行最新信息
/来敦煌,赴一场约会/
敦煌的春天,开花最早的,当属杏花,每至杏花开始,鸣沙山下,十里杏花林,芳菲斗艳。
古人诗云:“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但许多人相信像以前的小象一样,常常不明白,这杏花买来做什么呢?时尚的今人买的最多的花恐怕要数玫瑰了。但古人到底买杏花做什么?
01
杏花烂漫「可赏玩」
研究者说:“唐代是万人空巷去看花,宋人大概更多的时候一面是买了花来插瓶,另一方面是自己栽花莳草”。
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杏花已经用于插花欣赏了,例如庾信的《杏花》诗: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最后两句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杏花被折下来插于“金盘”中供宾客欣赏。
到明代,王磐的散曲[中吕]《朝天子·瓶杏为鼠所啮》云:“斜插,杏花,当一幅横披画。”
将杏花斜插于瓶当画赏玩,没想到被老鼠咬了,以致“水流向床头,春拖在墙下”,气得他无处论理,只好骂那无用的猫儿。
明代人张谦德的插花著作《瓶花谱·品花》将花分为九品九命,杏花被列为四品六命。
在敦煌这种地理环境独特的地方,即使经历了一个冬天的枯寂,但杏花开时,便憧憬着枝头累累金黄的杏儿,折花来是断然舍不得的。
02
有花堪折「可簪花」
既然可以插花来赏玩,那么,将杏花作为头饰来簪戴,便也成为了一种很摩登的事情。
宋人王禹偁《杏花》云:
“登龙曾入少年场,锡宴琼林醉御觞。
争戴满头红烂漫,至今犹杂桂枝香。”
·写的是作者回忆当年考中进士后,皇帝设宴琼林,赐酒与众进士,进士争戴杏花的情景。
元代张翥《江城梅花引·九日杏梅同开》写道:
“艳绝韵绝香更绝,特地风流。
宜与云鬟双插倚妆楼。”
清代朱彝尊《东风第一枝·杏花》:
“倩个侬晓日新妆,插向鬓云斜吐。”
男子则常常簪戴在帽子上,如清代姚念曾《探春慢·杏花下作》:
“戏捻低枝,帽檐簪处轻檀。”
杨夔生《绮罗香·郊圃红杏一株,春尽始蕾》写一农夫将杏花簪戴在箬笠上:
“笑田父箬笠强簪,比村女胭脂微薄。”
也可以簪在头发上,如元代邵亨贞的《虞美人·谢张芳远惠杏花》云:
“花枝犹可慰愁人,只是鬅鬙短鬓不禁春。”
清中后期男子不再戴花,赵翼《陔余丛考》云:
“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
03
一枝杏花「赠友人」
可供插花赏玩,可供簪戴装饰,那么,互相作为馈赠必然不可少了。
如宋代的管鉴,在《虞美人(送杏花与陆仲虚)》:
“一枝繁杏千红蕊。醲笑东风里。恰如歌院晓妆迟。簇簇娇娆同步、出深闺。风流莲幕莺花主。持送花深处。花多莫便著情偏。一一淡匀深注、总堪怜。”
唐代司空图的《故乡杏花》诗云: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古人折柳相赠,是借谐音来表达相留之意,不过,杏花似乎一直没有太多的象征意义,折赠主要是传递故园信息,表达思念之情。
当然,另一方面想来,
折一枝春天,赠送与君,
其中意味,唯两心相知。
除此之外,
做杏花糕、酿杏花酒……
应该也是古人常做的事情吧!
如此一想,在古时沙州街市巷道之中,会不会有人,挑一担杏花沿街叫卖,贩卖春天的诗意。
当人们听到大街上杏花的叫卖声时,也就真正感受到浓浓的春意了。
想来当年陆放翁住在临安客舍中,听了一夜春雨,便自然而然地猜想到杏花,会在春雨的滋润下一夜开放,明日的街巷中准会有人折来杏花卖了。
只有经历了春天,才是发现敦煌之美的最佳途径。一枝杏花,是春天里最早绽放的笑颜。敦煌的春天,几乎都绽放在了杏花里,唯有杏绽红蕊、柳吐鹅黄的短短几天,才像是春天。
《甄嬛传》中菀常在说:“杏花不似桃花艳丽,又不似寒梅清冷,格外温润和婉。”可谓道出了杏花的风神和气度,而在鸣沙山下,听着沙泉相依、亘古不涸的奇景,赏着山下如云的杏花林,自然会在粗犷豪放的大漠之中感受到一丝“温润和婉”的儿女情长。
杏花报春之后,经历了短短的桃李争妍,蜂蝶竞舞,呼啦啦一下子,夏天就像一群麻雀,都飞来了,站满了枝头,开始了喧闹。
捋榆钱,掐苜蓿,是春天里最美的事情。第一笼榆钱饭的喷香,第一盘来自田间地头苜蓿的鲜嫩,令人生发无限遐想。
最美的是与三五好友,徜徉在鸣沙山下的杏林之中,青草初萌,来一壶酒吧,偶尔会有杏花花瓣儿飘落在杯中,也不用去除,饮一杯来,仿佛有杏香隐隐在舌尖绽放。
这个春天,杏花正好,有诗有酒,唯待君来……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