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为何有石窟说不尽的敦煌故事

白癜风病友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8.html

?

敦煌为何有石窟?

?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邻近新疆。敦煌莫高窟共有七百三十五座洞窟,其中四百九十二座洞窟有壁画,共约四万五千平方米,另有塑像两千余尊。这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原址美术博物馆。莫高窟的绘画造像,共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有逾千年的艺术创作历史。敦煌周边还有其他的洞窟,包括榆林窟四十二座、西千佛洞二十二座、东千佛洞七座、五个庙石窟六座。敦煌其实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在这里开凿那么多的洞窟?为什么要在洞窟的边墙绘上那么多的壁画?简单的答案是:无论是莫高窟或是榆林窟,当年其实都是佛教的一个石窟寺。建造石窟寺的传统,则源于印度。莫高窟第96窟“九层楼”话说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在印度各地弘法时,印度的夏季经常下大雨。释迦牟尼当时就有个习惯:雨季时在山洞内向弟子说法、做禅修。这个习惯叫“结夏安居”,在释迦辞离后亦一直传承下来。后来,佛教的僧侣们喜欢在较幽静的河谷中,在陡坡或山崖上开凿洞窟,部分洞窟用作僧人的生活居所,部分则作禅修、礼佛之用。印度至今仍留存着逾百个这样的石窟寺遗址,其中最有名的是印度中部德干高原上的阿旃陀石窟,共有二十九座洞窟。供礼佛用的洞窟,最早会放置佛塔,后来则是放置佛像,供礼佛或绕佛之用。洞窟的边墙上,经常会绘一些壁画,既有佛教经文的内容,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的描绘。随着佛教的北传,这个建造石窟寺的传统,也逐渐传到了中亚细亚地区(包括我国史籍所称的西域),最后传入汉地。

印度中部德干高原上的阿旃陀石窟

五胡十六国时期,由匈奴人建立的北凉政权(—)是河西一带最强大的势力,最强盛时版图包括了今天的甘肃西部、新疆东部及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北凉政权在新疆东部的高昌(即今吐鲁番地区)接触并接受了佛教。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正是在北凉时期的公元年左右修建的。莫高窟内共有三座北凉时期修建的洞窟。

?

飞天在敦煌

?

在敦煌壁画中,飞天的艺术形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敦煌飞天的形象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北凉时期的飞天头有圆光,脸形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身体屈曲成V字形,飞天下面少有云彩。

莫高窟第窟,北凉时期的飞天

北魏时期,飞天的脸形已由丰圆变得修长,鼻丰嘴小,五官匀称,头有圆光,身材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飞翔的姿态也多样化了。莫高窟第窟,北魏时期的飞天西魏(—)的飞天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带笑意。隋代(—)是莫高窟绘画飞天最多的一个时代,既有西域式的,也有汉化的,更有中西合璧的飞天。飞行的姿态亦变得多样化,有上飞的,也有下飞的;有顺风横飞的,也有逆风横飞的;有单飞的,也有群飞的,多姿多彩,自由发挥。飞天的飘带环绕头顶,整体略似R形,其旁彩云飘缈。

莫高窟第窟,隋代的飞天

到了唐代(—),飞天的艺术形象进入了完美、成熟的阶段,已少有印度和西域的风貌,变成了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莫高窟第窟,盛唐时期的飞天

?

他们的生活

?

为了解决第一批艺术家职工的住宿问题,爸爸决定把中寺后院的一排马厩改造为一排每间约十二平方米的小房间,分给每户一间,还用土坯砌出了土炕、土桌、土沙发。

——常沙娜(常书鸿女儿)

早期职工宿舍,沿用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敏仪摄)

小屋里是土炕、土桌、土壁橱、土书架,除了一个可以挪动的木凳,所有家具全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光洁平滑,不潮,不塌,非常适用。……事务员老范(范华)给我送来一盏铜质煤油灯,向我说这排房子是原寺院的马房(马厩),是每年庙会群众拴牲口的地方。三年前(年)才改造成职工宿舍。

——史苇湘

樊锦诗旧居内貌(高敏仪摄)

常老直到文革前还是冷水浴。每天七时一定做早操,锻炼身体,数年如是。

——关友惠

常书鸿带领职工在莫高窟前做早操(年5月31日)

一九六五年,莫高窟迎来了第一辆轿车。为了记住昔日步行进城的小路,也为了纪念结束徒步的历史,常书鸿先生带领我们沿鸣沙山东麓的小路作最后一次走路进城,然后坐着新车回莫高窟。

——施萍婷

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列队徒步进城,右起第一人为樊锦诗

(年9月30日)

?

敦煌的魅力何在?

?

也许就是这一点“一见钟情”与“一往情深”造就了这四十多年我与敦煌石窟的欲罢难休。

——史苇湘

我们的物质极端贫乏,生活极端困苦,可是精神却极端愉快,因为敦煌艺术把我引导到另一美好的世界。

——潘絜兹

无怨无悔,他们多半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善于名利场上的追逐……他们与敦煌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对敦煌如痴如醉,忠贞不二。要问为什么,那就是因为敦煌有一个值得为之献身的地方!

——施萍婷

常书鸿在莫高窟第窟临摹

如果真的再来一次重新来到这个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常书鸿

(选自《敦煌故事》,中华书局年7月版)

讲述莫高窟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回顾莫高窟守护人艰辛的历程点书影进入当当购买本书点此进入京东购买本书《敦煌故事》

李焯芬、李美贤著

-7---4

7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与石窟造像和壁画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同时专设篇幅讲述了敦煌守护者的故事,大致以时间为序,介绍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回顾了以常书鸿为代表的历代莫高窟人为保护洞窟、临摹壁画、传承文明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作者简介

李焯芬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香港大学副校长、土木工程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现为香港珠海学院校长,兼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敦煌研究院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等。

李美贤女士,敦煌研究院特别研究员,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理事,饶宗颐文化馆荣誉顾问,香港敦煌之友副主席,香港博物馆专家顾问。

内页欣赏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hj/17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