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是妄念在沙漠里就行

荒芜的沙漠占地面积庞大,站在那里大风一吹满嘴沙,不仅无法被用来种地,还常常得寸进尺,贪婪地“吃掉”无数的良田绿地。

在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上,有一个叫楼兰的国家。它曾经无比繁华,往来的使者、商人不绝于路。而在公元年左右,楼兰渐渐消失在了史书中。关于楼兰消失的原因,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它被埋葬于茫茫黄沙之中了。

楼兰古城现在的样子(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沙子为何如此残暴,能在悄无声息中抹杀一个盛极一时的国家?面对茫茫沙漠,人类只能步步退却吗?

古国湮灭之谜

楼兰的消失过程,并不像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在一夜之间被火山灰封印,而是经历了很多年的沙漠侵袭才逐渐衰亡,最终被人们废弃的。这个过程主要与楼兰古城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人类活动有关。

楼兰古城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四周都被高耸的山脉所环绕,而其南部的青藏高原更是如同一堵巨墙,阻隔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使得这里降水稀少。同时,古代人类的活动大肆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和水域,导致湖泊和河流日渐消失,沙漠化加剧。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楼兰古城最终埋没在了满满黄沙之下。

楼兰古城位于远离各大洋的塔里木盆地边缘,降雨稀少(图片来源:谷歌地球截图)

防沙漠化招数三连

沙漠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同时它还会向外扩张,不断吞噬周边尚未沙漠化的土地,楼兰古城的消失就是著名的例子。在古代社会,人们对沙漠化束手无策,即便到了当代,如何阻止沙漠化仍然是一个难题。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比整个伊朗还要大。过去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地大的背后则是大量的高原、山脉和沙漠化土地。山脉无法夷平,沙漠难复绿洲,但至少不能继续任由沙漠扩张,那就得试着打一场防守战役,再伺机反攻。

(图片来源:veer)

传统的沙漠改造主要有三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工程法、化学法和植物法。

这三种方法里面,植物法最容易理解,也就是通过栽种抗旱植物,适当加以补水的方式来延缓沙漠化。化学法,也就是用一种特制的“胶水”喷洒在沙漠表面,来把沙子固定住。

工程法中最著名的是“麦草方格沙障”,也就是用正方形的麦草墙来固定沙土,来阻止沙子流动,远看就像一大片华夫饼。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附近,就用这种方式来固沙,专业人员用麦草扎在土里,形成1米见方的方格,四周高、中间低,就跟一个大鸟窝一样,以防止沙漠吞噬这片伟大的世界遗产。

草方格沙障(图片来源:新华网)

总的来说,防止沙漠化就是一个思路:把容易流动的沙子固定住,不让它乱跑,这样就不会祸害良田耕地了。

但这些方法也各有各的问题,比如植物法成本较高,工程和化学法改变不了小气候。而且,这三种方法都没有改变沙子的特性。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够降低成本,也能真正让沙子很快变得跟土壤一样,有一定的黏性,可以保水呢?

加点黏合剂,“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无非是不劳而获的痴心妄想。但在沙漠化治理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妄想,往往能打开科学的新思路。

最好的防守便是进攻。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团队换了一个思考角度,如果不从如何固定沙子、适应沙漠去思考,而是从如何改变沙子的特性,让沙漠为我所用出发,是不是可以出奇制胜呢?

他们从植物中提取黏合剂,混到沙子里,再加入水进行搅拌,这样,“一盘散沙”有了一个惊人的改变:可以存水,可以像土壤一样在湿润时被捏成一团,也可以在干燥的时候变成固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两种状态间切换。

当然,实验归实验,要想改造自然,就得去自然界中去接受“毒打”。他们把这个想法带到了中国沙漠界“八大金刚”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

在乌兰布和沙漠荒漠生态区,耐旱植物在自然环境下(无人工灌溉)生长,形成生态屏障,与远方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图片来源:重庆交通大学)

首先,对实验地点进行一个小小的改造:在上层20~30厘米的沙子中混入黏合剂,搅拌均匀。这样,这块地就变成了上下两层,上半部分是可以保水的沙漠土壤层,下半部分仍然是沙子。然后就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开始种植,在含有水分的沙漠土壤层中,植物当然相对容易成活,而可以“抱团”在一起的沙子也不会轻易被风吹跑变成流沙。

植物长大之后,根系又反过来抱住了沙漠土壤层和下面的沙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烂掉的根系和掉落的叶子,成为进一步锁住沙漠土壤层的工具。在这种循环下,原先被沙漠化的土地,又“活”过来了。通过调节黏合剂的比例,还可以形成类似泥浆、具备防渗能力的土壤,也就能在沙漠中种起水生植物了。

种下的向日葵迎风摇曳,玉米红薯成了工作人员的餐食,越来越像土壤的地下,还有蚯蚓、蚂蚁等,沙枣树、草丛中的青蛙,甚至还有往来的小狐狸,仿佛让人看到了那片生机盎然的乌兰布和。只不过这一次,不是海市蜃楼。

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基地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图片来源:重庆交通大学)

百无一用的沙漠,变成蔬果成林的土壤,这不就是现实版的点石成金吗?

结语

楼兰早已消失于沙漠之中,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治沙在沙海边缘苦心研究。“易志坚们”带来的黑科技也不是所向披靡,还有成本、大规模应用以及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但他们至少吹响了号角,在沙漠里再造绿洲、复现西域丝绸之路商贾往来的胜景,可能并不遥远。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何况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参考文献:

1.Desert“Soilization”:AnEco-MechanicalSolutiontoDesertification[J].ZhijianYi,ChaohuaZhao.Engineering.,2(3):–

2.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理论与实践[J].易志坚.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1(35):27-32

3.试论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沙漠形成演化的影响[J].王跃,李森,王建华,阎满存.干旱区研究..6(13):20-24

4.植物固沙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张钰佳,张克海,方桥.绿色科技..3:-

5.易志坚:沙之约[J].郭玲.中国小康网..3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mj/16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