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已至,比气温更“热”的恐怕就迎来暑假的旅游市场了,成为敦煌旅游新名片的《敦煌盛典》《又见敦煌》等文旅演艺剧目,通过植入更多高科技元素升级迎接这一波旅游旺季了。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敦煌市近年来依托自身的文化特色打造了许多风格鲜明的旅游演艺产品。如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佛教故事的基础上创作的《敦煌神女》、沙漠实景演出的《敦煌盛典》和沉浸式情景剧《又见敦煌》等。图源:丝路花雨一敦煌大剧院官微
今年入夏以来,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名城甘肃敦煌旅游持续升温,不仅游客接待量早早超过疫前(年同期)水平,并且旅游市场呈现出“不打折扣”的升温态势。近年渐成当地旅游新名片的《敦煌盛典》《又见敦煌》等文旅演艺剧目,亦通过植入更多高科技元素升级引客。
《敦煌盛典》植入新科技,打破“七年之痒”大型沙漠实景演出《敦煌盛典》在去年疫情期间进行了全新改版和升级,不仅组织多名演职人员对剧情进行了打磨完善,还植入了最新款声、光、电硬件设施、战马、灯笼矩阵、服装道具等,并新增百架无人机登台“助阵”。新版演出在今年一经亮相,便打破其公演以来的“七年之痒”,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
图源:《敦煌盛典》官微“近年来,敦煌旅游在‘五一’假期迎来一个小高峰后,至暑期前会有起伏不定的波动趋势,但今年基本是在稳步爬升。”《敦煌盛典》艺术团副团长王海龙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说,作为敦煌市游客容纳量最大的演出,《敦煌盛典》将过通过匠心打磨艺术精品,来传承丝绸之路传统文化精髓。
每天傍晚,看着眼前人头攒动的观演热情,再联想到去年抗疫期间的“蛰伏”,《敦煌盛典》负责人戴少和内心有无数感慨。“由于去年大半年停演,当时给几百人发工资都成了捉襟见肘的危机。”他说,在一筹莫展之时,中国工商银行甘肃分行主动送来了支持复工复产的一笔流动资金,这才留住了约占八成左右的核心员工。
图源:《敦煌盛典》官微“有了这笔钱后,吃下定心丸的团队,才能专心投入对剧目进行打磨升级。”戴少和说,虽然自《敦煌盛典》公演以来,每年都会对节目品质进行“修修补补”式的改版,但去年的改动特别大,经过大量收集观众的观演体验,很多环节几乎都是“推倒重建”,疫情让大家都有了“品质为王”的思考,因此今年演出的亮点纷呈。
《又见敦煌》改版升级,千年也只是一瞬间无独有偶,作为敦煌另一部文化旅游新名片之一,于年9月亮相的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也经过多次改版升级,近年因刷新中国独立剧目单日演出场次纪录,而成为演艺行业的标杆。
《又见敦煌》是国内著名导演王潮歌“又见”演艺系列的顶峰之作,今年6月,其演出场次已超过场,吸引超过万人次前来观看。剧采用“流线式”空间体验方式,以穿越为创作指导思想,在剧场中以“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方式演出。
图源:《又见敦煌》官微演出分为四个区域进行,观众在90分钟的观演时间内,在不同的演出空间内,步行穿越多年的“藏经洞”,体验浩若烟海的壁图经卷,遇见多年前的“莫高窟”,触摸万千宝藏的窟室千龛,跨过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感受丝绸古道的千年历史画卷。
几年来《又见敦煌》先后获得“年度第七届中国旅游投资艾蒂亚——中国最佳旅游演艺项目奖”、“年中国沉浸式旅游演艺第二名”、“年中国独立剧场旅游演艺第三名”等殊荣,为甘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源:《又见敦煌》官微作为敦煌市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演艺产品,《敦煌盛典》和《又见敦煌》促进了敦煌市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延长了游客在敦煌的停留时间,拉长了消费链,为敦煌市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体来说,两部作品的演出形式不完全相同,演出内容各有侧重,但演出效果都较好。据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近日最新统计,今年以来,敦煌五大景区及敦煌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1万人次,较年增长17.24%。日前,马蜂窝旅游基于平台大数据发布了年端午假期旅游趋势。通过数据分析,今年端午假期人文历史类景点对年轻游客有着极大吸引力,在端午假期热门旅游景点TOP20排行榜中,敦煌莫高窟位列第三位,备受青睐。在暑期旅游期待演艺“升级”的背景下,《敦煌盛典》和《又见敦煌》植入更多高科技元素,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手段精心打造出来,极大丰富了敦煌旅游景点的文化科技内涵,扩大了影响力。
参考资料:
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迎来第场演出
赵爱婷、鲍雅婷:《敦煌市旅游演艺产品市场调查研究》
-End-合作/小旅君*本文内容(图文)转自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旅游演艺立场,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