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雍凉之地,传承丝路瑰宝敦煌行中国音乐

年7月8日,由国乐系胡美玲老师带队的“西行者”实践团队从北京出发,开启追寻敦煌文化之旅。

西行者实践团队成员分别由来自国乐系和作曲系的14名学生组成,他们是来自国乐系级博士研究生邓昌,国乐系级硕士研究生刘佳帅,国乐系级硕士研究生李博闻、李苗硕、杨一帆,国乐系级本科生韩笑、潘柯辛,国乐系18级本科生兰图琛,国乐系级本科生孙艺文、田芮鸣、王溪纯、杨洪渤、熊宇扬,作曲系级本科生应天易。

NO.1

年7月8日凌晨6点钟,朝阳在身后目送我们的列车驶出北京,朝着敦煌进发。“走进雍凉之地,探寻丝路瑰宝”是我们此行的主旨与纲领,每一位队员的心里都充满对敦煌文化的强烈渴求和对祖国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及风土人情的无限期待。

在16个小时的车程里,我们追着母亲河逆流而上,从北京出发,横穿祖国北部,途经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四个省份直到进入甘肃省,从兰州市转乘,沿河西走廊继续向西抵达敦煌市。沿途的景色变化无穷,从高度国际化现代化的北京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山麓绵延遍地牛羊的河西走廊再到枯黄干燥的西北大漠,我们见证了自然与人文的冲突与和解,慢慢把心中的聒噪抛到脑后,只留下对自然和艺术的无限向往。

我们所要探寻的丝路瑰宝——敦煌文化,就掩藏在嘉峪关外的大漠深处,历经千年,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队员感想:

在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后,我对在敦煌的实践学习活动满怀期待。到了出发的这一天,随着列车启动,一路上观赏着中国的大好河山,惊叹着祖国大地上那些鬼斧神工般的景色。火车的乘坐时间非常久,连续大约16个小时的车程让同学们有些疲惫,但是我们其乐融融,安全到达目的地,完成了任务,结束了这一天。

——应天易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创作艺术作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但任何艺术的基础都来源于生活。在敦煌的这一路上,在与当地人交谈中你能感受到独属于敦煌的生活文化,习俗,在沿途的风景当中,你能初窥富有特色的艺术形态。

——兰图琛

从北京到兰州到敦煌的沿途风景很美,金黄黄的油菜花、排排站的风力发电、高高的雪山、成群的牛羊以及牧羊人、这是我第一次来西北,就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了,到了敦煌已经是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数不清的星星在纯黑色的天空闪闪发光,这是大城市中绝对看不到的景色,这便是敦煌的迷人之处。

——孙艺文

今天我们国乐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心中对丝路文明的向往、带着学校老师们的嘱托与期望,从北京出发远赴敦煌。在从早上5点到晚上10点的旅途中,我们见到了汹涌激荡的黄河、雪山下无边的草甸与落日下散漫的牛羊,也见到七彩的丹霞、姿态各异的峰丛。当火车驶进敦煌,我们不是满身的疲惫,而是即将开始调研的激动万分。这是一座凄凉的城、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这一页新的篇章将由我们翻开。

——李苗硕

今天我们迎着朝霞,踏上了走向甘肃的路程。这一路上来,车窗外的风景从平原,逐渐地深入到了西北大地。途径母亲河,雪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身为团长,我为我们这次出征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在和专家们的交流中,我们会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李博闻

紧随着出征仪式帷幕的拉开,作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团队之一,我们是出发最早的一队,见过了凌晨3:30的北京,踏上了一路向西北行驶的火车,途径河西走廊,随着风景的转变,列车在向前行驶,但时间仿佛在不断倒退,带我们前往年前的西域。

——刘佳帅

NO.2

敦煌研究院

年7月9日西行者实践团队对话敦煌研究院的朱晓峰老师。敦煌研究院紧邻莫高窟,被大漠环绕,静谧而宽阔。座谈会的主题为“敦煌乐舞的研究价值与当代传播”,朱老师听完团队成员介绍所学的专业后,对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对自己所学乐器的了解程度,二是明确敦煌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朱老师通过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与文字资料,向我们介绍敦煌乐舞。了解到敦煌乐舞的研究价值到现今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方式,在这个具有同时期的图像和记载优势以及历史遗存的地方,有太多可以研究和探索。不仅是敦煌石窟将我们带回到年前的西域,更是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壁画。

如今文化传承是当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xs/12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