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危难时刻,
消防队员都是我们最可靠的后盾,
在救援抢险中最美丽的逆行
你知道消防究竟起源于何时?
古代如何进行消防工作吗?
小编这就带您来看!
消防起源NO.1
早在春秋时期,宋国名相子罕就曾组织队伍从事灭火战斗。不过,这种队伍是临时性的,随着火灾风险的消除,消防队伍就不在了。
在中国历史上,常设消防队伍的年代只有宋代,宋代的军巡铺是世上第一支全职消防队伍。
防火政策NO.2
宋代推出了严密的军巡铺制度,以深入地方基层的军事消防制度来弥补缺乏灭火手段的不足。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开封)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这些军士的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督促居民按时熄灯,消除火灾隐患。
为及时发现火警,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铺兵轮流更替,昼夜值班,风雨寒暑不避。发现火警,及时报告。
楼下“有官房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并备有多种灭火器械。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消防器械,奔赴失火地点进行扑救。
防火措施NO.3
相信去过故宫的你
一定对这张图片并不陌生
那你知道图片中的这口缸有什么用途吗?
其实,它与一件大事紧密相连
那就是消防
古时,不但缺乏储水手段,也没有喷淋消防设备。面对火灾,只有两种解决措施:
1.储存固定的水源。
2.引水源靠近住宅。
这口矗立于宫殿前的大缸,名为太平缸。是消防储水的主要设备,也被称为“门海”。
据故宫官方记载,宫内一共有多口大缸,现存至今还有口。
到了冬天,为了防止大缸中的水结冰,人们不仅会用炭火给大缸加热,还会将棉垫把大缸包裹起来。
此外,缸中还存放着一个用来放置稻草或炭的铁篦子,以便缸中的水能得到更好地保温。
那么,当突遇火情时
缸中储存的水
又该如何发挥灭火功效呢?
具体操作步骤在这里
↓↓↓
当故宫中的建筑物突遇火情,辅助工具消防水枪便派上了用场。
使用时,将其放至缸中。通过抽拉,将水吸入内腔,再经挤压,将内腔中的水挤上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消防水枪的喷水射程可达20米,相当于2、3层楼的高度。
消防水枪以青铜为主要材质,制于清末,起源于宋代。宋代时期,消防水枪又被称为“唧筒”,多以木制材料为主。
早在宋代,著名隐逸人士陈抟就提出了
“慎火停水”的防火标语
这也是我国最早的防火宣传标语
古往今来,无论哪个年代,
无论具有怎样的消防设备,
消防员的英勇无畏、舍己救人精神从没有变,
让我们向从古至今英勇的消防员致敬!
白颠风儿童白癜风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