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线上讲座(第四讲)
敦煌舞的历史、形态及源流考
讲座内容
舞蹈学界对敦煌壁画及其舞蹈艺术的实地考察应始于年。
据董锡玖先生在其《敦煌缘》一文中回忆,当时她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同事刘恩伯、吴曼英以及从民族学院艺术系借调的李才秀、舞蹈学院民间舞教师陆文鑑一行五人远赴大西北作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考察,敦煌是其中的一站。这次考察,董先生一行人得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及敦煌研究专家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樊锦诗等诸多先生的热情接待和帮助,他们被敦煌的文化与艺术之美深深震撼,并对敦煌壁画乐舞艺术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此次敦煌考察,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舞蹈学界与敦煌学界首次建立起直接的学术研究联系,敦煌舞蹈艺术的研究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此次考察还促成了敦煌舞蹈艺术走出壁画、走上舞台、走进课堂,古为今用,在当代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敦煌壁画里的舞蹈”也逐渐被业界内外约定俗成为“敦煌舞”。
本讲正是以这四十多年来前辈们的研究及成果为基础,对“敦煌舞”作历史、形态及源流三个方面的介绍,并试图通过对“敦煌舞”舞姿形态的进一步分析和考证,观察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中中原乐舞形态与风格的新变。
讲座提纲
一、敦煌舞的历史解读
二、敦煌舞的舞姿形态分析
三、敦煌舞姿个案的源流考证
主讲人
周仪,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舞蹈编导与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舞蹈史。
排版:周颖骎
出品: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