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考察了国内图像数据库的发展情况,包括美术类院校数据库、非艺术类高校数据库、博物馆数字资源、公立图书馆数据库以及专门的图像数据库,列举了各类型图像数据库的代表,并呈现其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数据库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做出总结: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是美术作品数据库的主流方式;检索功能较为简单;资源库之间缺乏联动;部分数据库的信息和界面老旧,访问量小。
关键词:图像数据库高校博物馆艺术网站数字资源
一、目前我国图像数据库发展情况考察国内数据库发展情况,可从美术院校、非艺术类高校、博物馆、公立图书馆、艺术网站,以及专门的图像数据库几种类型入手:1.美术院校美术类图像数据库建设较多各大美院通常拥有较多针对自身收藏建立的美术类资源库,而其他类型数据库较少,多为购置的外部数据库。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特色资源“美术作品资源库”收录了十万余件美术图像,涵盖国画、油画、书法、篆刻、壁画、陶瓷、金石等艺术门类,截至文章写作时访问量已超六十万次。国画子库下的山水、人物、花鸟、综合四个库还会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3种风格分类。除可以按照作者、作品名、创作年代、作品编号搜索,还设置了关键词搜索,但尝试输入诸如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中国画经常出现的母题后,都未能搜索成功,说明这一关键词搜索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四万张精品素材”将4万张图片分为人文艺术、自然界、世界各地、人物和其他五大类。四川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图书馆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如广州美术学院的“岭南美术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岭南画派纪念馆馆藏作品专题数据库”以及四川美术学院“西南美术数字信息平台”。2.非艺术类院校中,行业特点较为突出的院校图像数据库建设较多美术史研究不仅依赖经典美术图像,更是需要广泛的历史、自然、地理等社会生活资源。非艺术类高校自建美术类藏品数据库较少,而地域文化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图像库较多,其次是人物图像库和历史记忆类图像库。能反映地区特色的图像数据库成为许多高校图书馆的选择,如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东北文献图片库”等。行业特点明显的图像数据库建设比例更高,如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中国珍稀植物图片库”“濒危和保护动物图片库”等。历史记忆类则意在保存高校和所处地区的文化历史,如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南记忆网”、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北邮记忆数据库”等。3.博物馆的图像资源库展示效果更好博物馆与高校不同,除面向学术研究外,更具有展示、展览和公共教育的职能。所以许多博物馆的图像资源视觉效果更佳,并且相比精确搜索,通常更加注重分类浏览和相关推荐,便于使用者在网络上能像置身博物馆之中,对馆藏作品进行整体浏览,建立作品之间的联系。对于敦煌石窟和壁画这类在自然条件中保存难度较高的文物,建立数字化资源是重要举措。敦煌研究院建立的“数字敦煌”网站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了全方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将30个经典洞窟以DPI的采集精度呈现给观众,还可以用3D眼镜进行全景漫游。“数字敦煌”既有注重原始环境的洞窟展示,也有经典壁画的单独高清呈现。而在洞窟整体展示中,内容导航是一个亮点。以窟为例,通过内容导航可以直接进入主室的东壁、南壁、西壁、北壁,中心柱、平棋顶以及甬道。故宫博物院在图像资源数字化领域一直有着不错的表现,早在年便曾一次性推出了“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等7款数字产品。年,故宫博物院上线了新版“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数据库,基于年至年故宫博物院第5次藏品清理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建成,展示了25个大类超过一百八十万件藏品,陶瓷为其中数量最多者。收录作品有较为详尽的文字信息与相关推荐,部分作品可以直接跳转到“故宫名画记”,供用户查看更为高清的图像和更详尽的介绍。其他博物馆也多有相似的网络图像资源建设。中国国家博物馆对部分藏品进行了数字化展示,第一期上线藏品数据条件,第二期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公布藏品件。但该网站更多的是名录性质,图片无法放大查看。浙江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