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婚礼多数是在中午举办,但古代却是在晚上举行的,所以叫“结婚”,“婚”原来是指黄昏。因为古人在黄昏迎亲,男为阳、女为阴,夜又代表阴,有“阳往而阴来”之意,汉代郑玄注《仪礼》中就说:“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仪礼·士昏礼》中还提到:“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就是新郎前往迎娶新娘时要“执烛前马”,要执烛照路。这个画面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85窟的《弥勒经变》中,有些学者则更直观地将这幅画面称之为“火把迎亲”!
再来看一段文献记载,出自钱易《南部新书》:“太平公主之出降薛绍也,燎炬烈焰,槐树多死。永隆二年()七月也。”可以想象这场婚礼的场面要大到何种程度,才能“燎炬烈焰”,以至于“槐树多死”。
敦煌壁画中的“执烛前马”画面仅此一例,十分珍贵。
莫高窟第85窟-弥勒经变之执烛前马-晚唐
执烛前马(局部)
执烛前马(局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