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象臻境新书推荐张泽珣阅读泥人张艺

书名:

《阅读泥人张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启悟》

编著:张泽珣

目录:

序(一)

编著这本论集是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故宫博物院藏品,年我在故宫考察收藏于院内的泥人张作品,得到院长的支持并允许拿出六件作品详细观摩,翌年受故宫博物院古噐物部邀请我做了小型的讲座,对前次考察的作品提出我的分析方法。其二是因为父亲,六十年代初他完成《泥人张技法》一书,辗转三十年后,书的出版已是他故去5年后的年,在这本书中张钺先生就泥人张彩塑技法提出非常重要的塑论-“塑与绘”的关系。这正是泥人张彩塑“塑画同源”的人文雕塑精神。在塑造方面“压画笔”正是运用勾勒、顿挫表现人物的形体。在施色方面“随类赋彩”的展现人物的精神样貌。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泥人张”彩塑的传统为何?

中国彩塑的“塑”本就是塑画相用,我们从很多考古遗迹了解,中国古代的雕塑家以其审美经验对解剖结构研究深邃,常以夸张且准确的手法表达人物形体,他们注重依靠线条进行细微刻画,“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雕塑之家,亦有吴装”,这种风尚代代相传。中国彩塑的“彩”是藻绘,意在彩色的绣纹错杂华丽,使中国彩塑成为“塑容绘质”的艺术。运用塑绘的表达方式在历代的传承中皆有发展,也使研究者常以“褒衣博带”和“曹衣出水”形容之。中国彩塑得以发展,并与文人士大夫论道。从龟兹到敦煌到双林寺到晋祠等等…,这些古迹让我们探研中国彩塑的文化脉络。据《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唐朝塑家杨惠之,与吴道子同门,师法张僧繇,杨氏塑画兼长,后世有不少塑像附会为惠之所塑,他的彩塑遗迹留在苏州、长安、洛阳诸地。泥人张彩塑也正是承袭着此文化脉络发展而来,其彩塑艺术产生于清道光年间的天津,其创始人张明山(-)出生于浙江绍兴。其父张万全曾在绍兴任一官员的文书,其后随官员到北京,后落户在天津。移民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合使其美的形式变了,作品更接近人们的生活,更多表现了人的生活中的美,徐悲鸿先生曾这样评论泥人张一、二代的作品,“...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画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懝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徐氏将泥人张与唐代塑圣杨惠之并论,值得我们去比较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收集整理泥人张彩塑艺术相关的史料和研究材料,建立相关的研究目录,其中包括历史资料和研究论文,翻阅材料过程中问题也开始产生,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传统根源与文化变迁为何?年,我开始申请项目来做研究,将泥人张艺术放在中国彩塑的大传统中来考察,以期建立泥人张彩塑的研究方法,我们将目光放在早于敦煌石窟约一世纪开凿的龟兹石窟上。龟兹石窟中出土的大量造像,代表了中国雕塑史一个早期且关键的时段。这一研究提供我更宽广的视野和方法考察泥人张艺术。

这本论集是近期对“泥人张”艺术研究的汇集,作者来自各大学和专业创作机构,从不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zz/14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