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说这话的并不只有刘备,还有一代“诗豪”刘禹锡。
公元年,洛阳刘家降生了一个男孩。古人起名颇为讲究,除了“女诗经,男楚辞”,还寄托着父母的期望,希望易活的叫白居易;希望健康的叫霍去病、辛弃疾……这个孩子姓刘名禹锡,字梦得,大概是母亲生他之前梦见了大禹“赐子”。
?左:刘禹锡真迹?右:画作来源于「王明明」
不知是否沾了大禹的光,刘禹锡21岁便中进士,当上监察御史,23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却因参与变革被贬23年之久。一封朝奏九重天,突然从人生巅峰跌到了谷底。
人生能有几个23年?但凡谁都会抱怨,但刘禹锡最让人佩服的就在于,不管遭遇什么,他都能乐呵呵地面对,并且不改初衷,归来仍是少年,简直是唐朝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刘禹锡真迹?画作来源于「颜梅华」
众人悲时我独喜秋虽说刘禹锡仕途一帆风顺,二三十岁便位极人臣,但他是个有为青年,梦想着治国平天下,便与数名有志之士一合计,搞了个大事情:永贞革新,誓要彻底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恢复唐王朝的兴盛。
结果也只是螳臂当车,宦官权贵以及手握兵权的藩镇军阀一反扑,不仅逼迫皇帝禅位,还将他们纷纷贬官。带头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剩下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是轰动一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画作来源于「白庚延」?画作来源于「陆俨少」
司马,其实就是个京官外贬的闲职,说白了就是带薪下放。这一年,刘禹锡33岁,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却迎来了一场透顶的失败,从有志青年落为一条被晒着的咸鱼。
刘禹锡收拾行囊,去湖南常德当他的朗州司马。可是当大家都以为他即将消沉颓废下去时,一首刺破天际的诗传到了京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画作来源于「周慧珺」?画作来源于「亚明」
秋天,总是让人感到萧索寂寞,特别是被贬谪的人。当柳宗元在汨罗江边凭吊屈原,韩愈悲叹“云横秦岭家何在”,众人伤春悲秋时,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秋天哪里不好了?”
秋天“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而我老刘,尚可如孤鹤冲破云霄,排解一切伤感和惆怅,冲破一切压抑和封锁,在自己的天空翱翔。
在刘禹锡心里,任何事情即使再坏,也都有好的一面。春天去了,尚有秋天。心有春之生机,又何惧秋之萧条。更何况,我老刘卷土重来还未可知呢。
▲画作来源于「郑百重」
果然,十年之后,刘禹锡又被调回了京城。可是他刚一回到长安城,就跑到玄都观里赏花,又作了一首惊世骇俗的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明眼人一看,此处桃树千株,不是暗指十年来在政治上投机取巧而得意起来的新贵么?要是我老刘当年没被贬,哪还有这些小人得志的机会?
于是,这首诗一出来,刘禹锡再次被光荣下放。他何尝不知道后果,但揭露了这些人丑恶的嘴脸,也算大快人心,又乐呵呵地上路了。
▲画作来源于「萧平」
身居陋室怡然自乐经过讽诗一事,对手们对刘禹锡甚是“照顾”,将他贬到偏远的广东连州,又辗转到四川夔州,十年后,刘禹锡才从“巴山楚水凄凉地”来到还算富庶的安徽和州。不过他又在这里遇到一个小人。
策知县虽比刘禹锡低一级,但有实权,而面对贬官,地头蛇更不会客气。按规定,他应住在衙门三间三厦的标间,可知县偏让他住到城南门,不仅远离市区,而且面朝大江,一片荒芜。
就在知县为自己的下马威窃喜时,刘禹锡家门口却贴出这样一幅字: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有江可望,有帆可看,水天相接,去哪里找这样可以安静思考的“江景房”?
?画作来源于「韓國榛」?画作来源于「杨遇泰」
知县知道后恼羞成怒,又让他从城南搬到城北。刘禹锡环顾新房,房间缩水了一半,旁边只有一条小小的德胜河,但一到春天,河边杨柳依依,满眼春色。此情此景让他仿佛身在长安,于是又写道: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又把他转移到城中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里。面对知县势利小人的嘴脸,刘禹锡反倒觉得滑稽可笑,淡定从容地写下让他名垂千古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画作来源于「王海轩」?画作来源于「黄艺冰」
我在此山,此山即昆仑;我在此水,此水就是长江黄河;在此陋室,这里便是世间天堂。没有标间、江景柳色又如何?被小人刁难又如何?你剥夺的只是身外之物,却永远无法触及我的内心。
冰心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你永远无法伤害境界比你高,内心比你还要强大的人。
心若被困,天下处处都是牢笼;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天堂。
▲画作来源于「王明明」
历尽千帆仍是少年被贬13年,刘禹锡又被召回京城。但老母去世,好友柳宗元病故令他悲痛交加,他扶着母亲灵柩入京,派人料理好友丧事,收养他六岁的儿子,一路北上,途径扬州,终于见到了唱和已久,却素未谋面的白居易,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白居易为刘禹锡的遭遇打抱不平:“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23年,从热血青年变成须发见白的老者,折了多少青春才华!而老刘只是畅怀而饮,醉中大笑,反而劝慰他不必为自己忧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皆春。23年虽久,但我从未老去。白居易见54岁的刘禹锡依旧青春勃发,豪气不减当年,不禁点赞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左:画作来源于「蒋维崧」?右:画作来源于「吴佰如」
再次回到京城的刘禹锡,仍有着少年的执拗,他二话不说,又跑到了玄都观,当年桃花不再,游客稀稀,物是人非,但刘禹锡还是当年的刘禹锡,又提笔写道: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当年得意的小人已不在,而提拔他们的道士也已不见了踪影,而我,胡汉三又杀回来了!果然还是那个不知掩盖锋芒,不知圆滑世故的刘郎!将近知命之年,刘禹锡依旧傲骨嶙峋,豪情满怀。
这首诗一出,他留在京城的职位又黄了,被打发到苏州、汝州、同州当刺史的闲职,但他游山玩水,填诗作赋,交友唱和,早将名利置之度外。
?画作来源于「陈佩秋」?画作来源于「傅益瑶」
晚年,他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说天色已晚,晚霞依然灿烂美好。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关键在于你是否开始。只要没有泯灭对生活的热爱,每一份努力都是人生最可贵的起点。
对于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当成人生信条的刘禹锡来说,面对苦难坎坷,不妨忘记它的存在,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即使历尽千帆,我心仍如少年。
钱钟书说:“天下只有两种人。一串葡萄到手,悲观的人挑最好的先吃;乐观的人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物道君觉得,刘禹锡属于第三种人,无论好坏,他总能咀嚼出最好的味道,从坏的里面看到好的,从好的里面发掘出更好。
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终此一生,不减豪迈。纵观唐朝墨客,诗中豪者,唯梦得耳。
▲画作来源于「白伯骅」
中国地大物博,每年总要有一番“南北食物之争”。粽子要甜的还是咸的?豆腐花是甜的还是咸的?无数人为此争论不休:“我从小吃的都是甜,咸的肯定很难吃”,“当然是咸的好吃,甜的多腻啊!”……
??图片来源于「旧食摄」
每次遇到这种争论,总让人心生感慨:中国人对吃的热爱简直是登峰造极,对不同味道的喜好也能上升到三观的高度。但也因为这种信仰,我们对生活的味道也有了极致的体会。
?图片来源于「小白funny摄」
真正的享受,
是到一处感受那一处的滋味
曾有一次出游,当地的朋友带我们去一家豆腐花店,据说极地道可口的。那里的豆腐花是淋了酱油洒了葱花的,倒也爽滑,咸中带嫩。
可是,其中有位友人是南方长大的,从小吃惯了甜的豆腐花。刚一闻到味,他便摆摆手说:“豆腐花怎么会是咸的?好奇怪。”无论大家怎么劝说,他还是不敢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个人对食物确实都有根深蒂固的习惯,这无可厚非。但就像美食家陈晓卿说过那样,“真正的享受是到一个地方去吃一种属于那里的东西。”
比如吃羊肉串,在北京、在乌鲁木齐都可以吃。虽然味道相差不大,可是你在乌鲁木齐吃时,是听着当地人的话,闻着新疆特有的味道,那样的感受才是真切的,滋味也是饱满的。
别因为习惯而拒绝尝试,因为敢于感受不同的滋味,才足以享受丰盛的人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山仓林食摄」
喜欢尝试美食的人
都有一颗好奇心
民国画家张大千是个超爱吃的人。他在敦煌临摹壁画时,就因地自宜地创造了许多菜,其中有一道是鲜蘑菇炖羊杂。可是,敦煌地处茫茫沙漠中,哪来的鲜蘑菇?
几年后,张大千离开敦煌时,特意送了张野蘑菇的秘密地图给敦煌所所长。人们才知道这些野蘑菇是长在他住所附近的杨树林里。他还在上面仔细画了采摘路线和时间、哪一处的蘑菇最好吃、哪一处长得好。
??图片来源于「山仓林食摄」
如今也无人知晓张大千怎么发现这片妙地,也许是他闲逛时发现,也许是他作为一个美食家的嗅觉,但我更相信这是源自他对美味的好奇心。
?图片来源于「山仓林食摄」
老餮蔡澜就说过,“喜欢吃东西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好奇心。”就像爱读书的人,除了读四大名著,也会读读外国的著作。那么爱吃的人,总想尝世界各地的美食,也会想多找点好吃的。什么都想试试看,试多了,舌头有了记忆也会判断了,也就成了美食家。
有好奇心的人不一定都是生活家,但生活家一定是对生活有好奇心的人。因为他们永远想拥抱下一次的美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活的口味
要宽一点儿
汪曾祺老爷子讲过一个有趣的事儿:自己曾经夸海口说什么都吃。有一次就有人特地请他吃凉拌芫荽。汪曾祺本来不吃芫荽,可是没办法,不能违背自己说过的话,他只好硬着头皮咬牙吃!从此,他也吃芫荽了。
后来汪曾祺说,其实有些东西,吃吃也就习惯了。“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确是如此。世间的味道千变万化,我们何必拘泥于哪一种滋味才最好吃呢?蔡澜就说了,哪有什么最好吃,和女朋友吃时就最好吃啦!
而且,何必觉得别人爱吃就是奇怪的事呢?其实当你多尝试几次,就算还是不爱那股味道,你也会发现那不是奇怪,只是不一样而已。
汪曾祺就说过,“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
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图片来源于「山仓林食摄」
生活中很多时候也像吃东西。我们对人、对事总会有自己先入为主的看法,但那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答案。有时候,学会先放下自己原来的喜恶,别着急下判断,而是去体会、去感受,生活自会赠予你不一样的回答。
生活的口味要宽一点儿,心才会大一点儿,你的世界观也会更成熟与豁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