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敦煌二五四窟作者张大千确实有破坏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中华、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几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历代虔诚的僧侣、供养人与匠师团队为它倾尽心血。

窟是敦煌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完整、艺术价值珍贵,这座洞窟很少有机会对公众开放。

关于它的权威评介,可以参看史苇湘先生撰写《敦煌学大辞典》窟条:“建于北魏统一河西后……此窟建筑布局谨严,雕塑壁画都没承袭北凉风格而有所发展,是莫高窟早期艺术较为成熟的代表。……塑像比例合度,袈裟贴体,坐立诸像,腿部修长,头部广额丰颌,神态庄重。四幅主题画是北魏壁画的精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无论题材处理,人物造型,色彩线描,无不显示出以传统为主、吸收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精神。……此窟壁画、塑像、建筑虽经多次烟熏火燎,历尽劫难,但艺术魅力至今犹存。工力深厚、用笔潇洒的千佛题记,也是北魏墨书在莫高窟内保存得最好的一部分。”

让敦煌窟活起来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的两位作者陈海涛和陈琦,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余年。在以历史叙述的方式铺陈了窟开凿的时代背景之后,他们从细读窟南北两壁的三铺美术史上的经典壁画入手,有序地循着窟内空间展开,结合建筑形制与壁画、彩塑内容,对石窟的营建和构思做了整体解读。

借助美术工作者的视角和新颖的数字动画阐释影片,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更深入地去欣赏和观看,发掘一座石窟的精神内涵,体验敦煌艺术的永恒魅力。

作者之一陈琦告诉记者,“沿着丝绸之路,在敦煌的周边有着与中华民族相关的文化记忆、文化基因相关的文化符号,比如玉门关、阳关。他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向西进取时的无限雄心和向东回望时浓浓的乡愁;所以,敦煌很长时间以来是儒学的重镇,基于儒家文化的深厚和底蕴,也成为佛教进入到中国的第一站,有大量儒家的学者以及书法家在敦煌地区产生。”

年以前,随着莫高窟进入整个大众视野,我们才知道,整个中华民族绘画在色彩、形象、气魄上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面貌,而不仅仅是人文画水墨的传统,它整个打开了中华民族对艺术、历史的认知。

陈海涛告诉记者,经过数年努力,他们推出了两部数字动画阐释文教片《舍身饲虎》和《降魔成道》,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从三个角度体验敦煌艺术

本书作者告诉记者,可以从“慈悲能承载”、“智慧能沟通”、“美能成就”三个角度来观看敦煌艺术、体验敦煌艺术。

窟开凿大的时代背景是个非常独特的时代,我们称之为是从顾恺之到刘勰的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中国文化、美学、高度活跃,很多大的建树都得以在这个时代建立的世纪。

作者表示:魏晋以来,社会动荡强烈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危机促发了人们对生命的高度思考和表现。洞窟里著名的壁画《舍身饲虎》是最好能表达慈悲能承载这样的命题。智慧能沟通这个角度,可以由另外一幅著名的壁画体现,那就是《降磨成道》。

张大千有破坏过敦煌壁画

关于何时去参观敦煌是最好的季节,作者陈海涛表示:去敦煌的时机是很重要的选择,院里也特别建议各位读者选淡季去,就是10月7号以后,到来年5月份,这个期间敦煌非常安静,可以看到更多的洞窟,可以提供更好的旅行体验,行程也很好安排。

关于敦煌艺术保护的话题,坊间有很多人曾说,张大千去临摹壁画时对敦煌的洞窟艺术有一些破坏,这一直是一个悬案。就此陈海涛表示:“这是大家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zz/16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