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敦煌历史建筑传统与世界文化遗产莫

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戈壁,有一片盛大之地。

何为“盛大”?汉代名士应劭注曰:“敦,大也;煌,盛也。”换言之,盛大敦煌也。

汉代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先行者张骞,最先提到敦煌,他上书汉武帝: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

公元前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在河西走廊最西端,即今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处,正式设敦煌郡。

01历史上的敦煌

秦汉以降,饱学通典多有注释“敦煌”者,其共识:“敦煌”初源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语言,而后才有汉语音译。

据载,敦煌最早为三苗人所居。他们在中原部落战争中被打败,迁徙此地,先以狩猎为生,逐渐掌握农业技术。三苗后裔即羌族,继续于此游牧定居。

春秋战国至秦汉,这里陆续杂居大月氏、乌孙和塞种。大月氏强大后,赶跑其他部族,占据敦煌。

到汉代,匈奴部落彪悍崛起,把大月氏赶到很远的西边,拥有了整个河西走廊。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汉武大帝连年征伐匈奴,沿线遂置敦煌、酒泉、武威、张掖诸郡,居间又打造阳关、玉门关等,以夯土墙烽燧为主,连成一线,从此打下畅通丝路的千秋大业。

丝路诸郡,敦煌首当其冲,以咽喉锁钥之要道,迎接八方来客,汇佛教、中原、西亚、中亚文化,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

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

历史上的敦煌,在隋唐达到顶峰,这种繁荣的盛大景象,被刻画在莫高窟壁画中,敦煌当年盛景栩栩如生。

隋至元代七八百年,敦煌至少保持了年持续繁荣,直到明朝之后,明廷鞭长莫及,才渐渐衰败。

清初大员汪漋有感于朝代更迭,疆域新辟,写下《敦煌怀古》,诗曰:“明代西疆止酒泉,整师嘉峪欲穷边。风摇柽柳空千里,日照流沙别一天。”

嘉峪、酒泉东距敦煌约公里,相差甚远,连年战乱,兵马不及,难以管控,以致敦煌人烟稀少,早无历史上车马川流的热闹景象,成了衰败千里的荒漠。

02敦煌地理环境

今天,敦煌为甘肃县级市,归酒泉市管辖。

敦煌市党河夜景

它地处内陆,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虽有发源于祁连山的党河,但水量有限,难以改观被沙漠、戈壁包围的状况。

从气候看,它属于典型暖温带干旱气候,降雨少,蒸发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常年干燥,四季分明,春温多风,夏酷炎热,秋季凉爽,冬则寒冷。

因为风沙较大,此地沙尘暴天气较多。据报道,年4月末,受强冷空气影响,敦煌就出现了大风特强沙暴天气,能见度小于20米,极大风速约20米/秒。由此可见,历史上敦煌的自然条件及天气之恶劣。

03敦煌绿洲建筑,莫高窟为何建在山崖上

敦煌地缘特殊,深刻影响了本地建造传统,包括建筑特征、构造、用料及营造方式,均集中于实现防风固沙保温集热之目的,由此形成敦煌传统建筑的主流形式:沙漠绿洲建筑。

何为沙漠绿洲建筑?

顾名思义,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相对较差,资源匮乏,沙化面积较大,可供宜居之地较少,受此影响,人们选择在水及绿植处建造居住,即在绿洲及边缘地带逐水而居。

河谷旁断崖上,远观世界遗产莫高窟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作为石窟宗教建筑,开凿于造鸣沙山断崖上,大泉河自南向北流去,浇灌着石窟脚下的土地,两岸红柳丛生、草木青绿,可谓依山面水、清幽净美,实为庄严宝地之选。

莫高窟最大建筑96窟高45米,又称九层楼

所以,敦煌绿洲建筑特点之一:逐水而居。而绿洲面积有限,决定该类建筑内部空间及数量相应受限,除了不多,也较内敛、封闭,这样恰利于防风沙和保温。此为特点之二。

第三,环境决定的水源、土质、植被等实况,限制着建造材料及形态,所以当地较多夯土墙建筑、土坯房,且多采用地域性的芦苇、红柳、胡杨作为辅助建造或装饰材料。这些自然材料生态环保,肌理色彩迎合本地,体现敦煌建筑的传统样貌。

04敦煌建筑溯源:坞壁及土堡

文化艺术受制于政治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则能促进文艺的蓬勃。建筑反映文化艺术,敦煌传统建筑除受地理环境影响,自然摆脱不掉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左右。

陶制的坞壁

历史上的敦煌,属于多民族杂居的文化交融之地,形成了独特的共生共存文化,这充分体现在聚落、城镇和建筑的布局、形态与建造上。

纵向看,朝代更迭、环境变化、丝绸之路等,带来文化融合,加之大漠、戈壁、绿洲的环境,多方综合,影响着敦煌统建筑的丰富而多元,最终形成以民居建筑为基础,朝庙建筑(宫观寺庙等)、纪念建筑、祭祀建筑为有力补充、全面反映建筑历史发展的脉络体系。

有史可查的敦煌民居,上溯至汉代“坞壁”。汉朝出于军事防御和管理需要,在移兵驻扎、徙民开垦同时,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建造这一集防御居住为一体的建筑群落:高墙厚壁,四围起楼,另建望楼。

玉门关遗址

这种集群式建筑,其实相当于土围或土堡,四周圈起,以为被动防御,同时建造单独瞭望塔,增加主动防御,实际效果突出。

敦煌作为商贸重地和军事据点的结合体,战略地位毋庸置疑,类似简单土堡的军民两用之坞壁,除抵抗侵略,且抵御风沙,可谓一物多用,其修建曾盛极一时。

若将坞壁视为初级堡子,后来的土堡在军事防御功力大涨后,则在高墙基础上进化出更生活化更适应气候更完整的细节构件,如遮阳挡沙的外墙、庭院内凉棚等。

这些建造遵循的基本原理,采用的技术手法,不仅得到延续,也深深影响着后世民居修建。

05敦煌传统民居与布局

敦煌传统绿洲建筑的特点之一,是逐水而居,包括传统民居,基本为沿水道之上或灌渠,一字排开,不断延伸,呈现聚落形态。这是敦煌传统民居特有的肌理风貌。一言以蔽之,自古以来的敦煌建筑及民居,就有邻水布居、灌渠聚点的特色。

月牙泉、鸣沙山

具体到单座建筑,即院落结构,典型为合院形制。建筑格局敦厚大气,形式简洁,装缀天然朴素。该庭院形式,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有较强的聚合和领地归属感,同时也契合敦煌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和民风民俗。

敦煌民居

传统民居则多为四合院,中轴线布局,堂屋居中,厢房左右两列,狭长板正。整个院落高度低,进深小,外闭内开,且较集中,有效实现防风沙、节约土地之目的。作为典型的土木建造,它就地取材,以土草水混合制成土坯、夯土墙及当地胡杨木为主材。

敦煌传统民居源远流长,在漫长文明发展中,解决各个时代的问题,满足特有需要,不断革新技术工艺,其传续、演化,是对敦煌独特地缘、历史文化在建筑上的完美注释。

更重要的,是在涉及具体规制、尺寸、形式方面,以独有的技术要求,兼顾通风、采光、防寒需要,形成民居建筑的小气候环境,体现千百年来人们追求幸福生活、诗意栖居的共同愿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zz/16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