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非遗敦煌曲子戏,大漠活瑰宝

敦煌是丝绸之路重镇,曾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明代设防于嘉峪关,敦煌原著居民全部东迁,落址于今张掖市和酒泉市之间。清朝雍正年间敦煌复收,从甘肃五十六个州县移民,又有各地人员流放戍边等,敦煌历史再次续写。

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为敦煌当地独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移民语言差异巨大,在长时间的交流过程中又形成了敦煌地方方言,敦煌曲子戏就在这“秦韵陇调”大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根植于敦煌民间文化沃土的敦煌曲子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饱经大漠风雨冲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敦煌艺术百花园中一枝珍贵的艺术奇葩。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年瑰宝流传至今

敦煌曲子戏,亦称“小曲戏”、“小调戏”,起源尚早,可追溯至唐、宋代。

到敦煌安家落户的移民,带来了民间说唱艺术。早期,曲子戏只是人们在劳作之余,三五个人凑在一起敲碟打碗就可起唱的一种清唱,敦煌人习惯上把这种清唱称为“地摊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闲暇时间的清唱有了三弦等一些乐器的伴奏,并逐渐有了一定的服饰和一定的曲调,不同州县移民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最终融合成了曲子戏。

曲子戏最早来自曲子词。敦煌曲子戏包含了陇东、陇西等地的音乐元素,和眉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莫高窟藏经洞中出土的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敦煌俚曲小调更是敦煌曲子戏的滥觞。敦煌曲子戏与曲子词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未能保留曲子词的原貌,演变成了曲子戏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保存的曲子词有首之多,涉及曲调80多种。敦煌学术界将其统称为“敦煌曲子”、“敦煌曲子词”。清代以前,这些曲子词及曲调在藏经洞封闭了近千年。年,随着藏经洞的发现,才又重见天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曲子词在民间却始终流传、发展、充实、延续着……

敦煌曲子戏重现生机

作为敦煌民间一度繁荣的地方戏曲,敦煌曲子戏已经在民间流传了上千年,尽管在内容上有所演变,增加了民间的新创作和新的艺术形式,但在已经形成的风格中,仍保留着敦煌遗书中的曲子词和曲调。至今,逢年过节,民间仍有一定规模的演出,使敦煌文化的“余脉”在民间顽强地得到延续。

久演不衰的生命力

敦煌曲子戏剧目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作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久演不衰,为研究千百年来敦煌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规、婚丧嫁娶,提供了生动、丰富、详实的资料。敦煌曲子戏的音乐唱腔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牌体,戏剧情节大多反映当时民间的现实生活,情节曲折幽默,气息浑厚,曲调优美动听,风趣别致。角色扮演者表情细腻,感情真切,旦角形象生动,轻盈活泼;丑角幽默诙谐,滑稽伶俐。乐者使人开怀大笑,悲者使人泪水涟涟,曲调易学、易记、易懂,观众百看不烦,百听不厌。流传下来的敦煌曲子戏主要有《小放牛》、《老换少》、《磨豆腐》、《绣荷包》、《打懒婆》、《两亲家打架》等作品。敦煌曲子戏演出规模最大是在庙会演唱,每年农历三月三在西云观演唱,四月初八在莫高窟演唱、五月端阳节在月牙泉演唱,浴佛节在雷音寺演唱,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软语呢哝;时而插科打诨,时而严肃认真。在抑扬顿挫的唱腔中,人们甚至能感受到从演员骨子里渗出的那股子“劲”。敦煌曲子戏是极富生活性的,它是民间小戏,所反映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

赞赏

长按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迎专家
北京知名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zz/1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