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敦煌莫高窟,领略初唐的第220窟

在敦煌莫高窟旅游的朋友,当您走出第窟,向北朝着九层楼的方向走去话,那么稍往再前走,便是初唐的第窟。

有铭题记为“贞观十有六年敬造”,这个年份相当于年。一看到“贞观”的年号,我就不由得反射性地想起玄奘三藏。贞观元年的秋天,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十八年后归来。去程玄奘经玉门关走“伊吾之路”,唐代的玉门关在敦煌东北方向,相距甚远,因此他并没有经过敦煌。然而,十八年后回国时,他经楼兰古道进入沙州境内。沙州正是敦煌。

玄奘从敦煌向皇帝发送了上表文。人们推断其时为贞观十八年十一月,上表之后,玄奘大概会暂时在敦煌逗留一段时间吧。第窟是在玄奘途经敦煌前两年建造的。我们来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敦煌的和尚对玄奘说:“我们带您去看看敦煌的石窟寺吧。”对于穿越西域大沙漠的玄奘而言,从敦煌城到莫高窟不过相隔二十公里,这段距离根本算不上什么。何况是去参拜寺院。受到邀请,玄奘一定会欣然前往的。那个时候,鸣沙山的断崖上已经建造了众多的魏窟和隋窟了。如果不能全部一一细看,他也许会选择参观一些新的洞窟吧。两年前刚刚建成的第窟,玄奘应该会去参谒的。

在这个洞窟里,有一位中年妇女正在临摹东壁的“维摩经变”。毗舍离城的长者维摩是雄辩而博学的一位居士。在他生病时,释迦的弟子摄于其辩才,谁也不愿前去探望。后来释迦派去了文殊菩萨,与其展开论辩。维摩与文殊论辩的场面在敦煌壁画中屡见不鲜。其中,第窟中的“维摩经变”被视为最出色的一幅。东壁被入口分成南北两部分,维摩和文殊菩萨分处南北。

文殊菩萨下方画着帝王,其汉族风格的服装上出现了日月、山水和龙等图样。由于壁画内容是“维摩经变”,本来应该是印度的故事,但在这里却已被中国化。壁画有部分剥落,那位工作人员按壁画的现状如实摹写。帝王部分的复原图倒是经常在别的地方可以看到。我想起以前曾在《唐代人物画》(刘凌沧编著)这本书的插图中看过。

尽管那位工作人员正在临摹,在我们参观时,她却给我们让出了空间:“要拍照的话,从这里拍过去的角度最好。”我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古代的文人一提到敦煌壁画,似乎总会想起维摩像。清代的汪漋在《游千佛洞》这首长诗中写道:贝叶双林展,维摩一榻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zz/17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