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殊妙琵琶舞,见念叹千年。
有人说:敦煌,是一生必去之地,是中国人必上的艺术课堂。
近些年,关于敦煌的各种艺术展览也无比火爆,去往敦煌旅行的路上,挤满了人群,盛况空前。
但是,敦煌的艺术是博大的艺术,更是难解的艺术。
一幅壁画,满满一墙,几十上百的人物,有亭台楼阁,有绿树红花,有音乐舞蹈,有天女散花。
清华大学的杨琪教授,通过10个朝代,幅作品,细数敦煌艺术千年风格流变,让我们轻轻松松读懂敦煌艺术和文化常识。
说实话,阿信家讲敦煌的书出过不少,但这本书拿到手后,还是忍不住发出惊叹:太美了!
这个美既是图书之精美,更是敦煌之绝美。
写给大众看的敦煌艺术通识早在15年前,杨琪教授在中国美术馆参加敦煌艺术展时,就发现许多观众在面对谜一样难解的敦煌艺术时,会感到视觉的震撼与艺术的魅力,却也会同样感到不知所措。
一群群观众围住他,提出种种问题:
什么是经变画?什么是佛传画?
画中的人都是谁?他们在做什么?
这些画传达了什么意思?
杨琪教授被热爱敦煌艺术的观众的求知欲所感染,却也不禁感叹:
敦煌艺术是我国的千百年艺术文化的瑰宝,如果这些我们自己都不了解的话,那参观只是看个热闹,实在是太可惜了。
就在他面对观众那一双双茫然无助的眼睛时,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能不能给大家,给带着满腔热情来参观敦煌艺术的观众,给不明白基本知识的爱好者,给中国的家长和孩子,写一本小册子,一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薄薄的小册子,引领他们轻轻松松走进敦煌艺术的大门。
“阐述敦煌艺术的巨著是很多的,从美学角度的、哲学角度的、历史角度的、艺术角度的,比比皆是。那些专家学者的书写得很好,深刻地阐释了敦煌艺术的历史、风格、变迁和规律。但是对于尚未入门的来说,还是太艰涩了。”
于是这一路,走走停停,时光荏苒,15个年头过去了。转眼间,杨教授也已80岁高龄。
初稿只有讲壁画与彩塑,后来补充了建筑、音乐、舞蹈以及政治、生产、服饰等方面的世俗画。
杨琪教授精心选取了敦煌石窟艺术中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通过浅显的文字,把那些晦涩深奥的佛教和形象,融化在生动的故事中。
于是,这本《敦煌艺术通识课》诞生了
书中包含了14讲,系统、通俗地讲解了欣赏敦煌艺术的基本流程,是杨教授写给大众的14堂入门课。
“其实,写一本通俗读物绝非易事。多年来,我致力于撰写艺术通俗读物,深知其难。”
在书籍的前言中,杨教授说,通过对敦煌艺术的学习和思考,他完成了梦想的同时,反过来,也净化了自己的灵魂,产生了新的思考与认识。
他意识到,中国艺术在与外族、外国艺术的交接上,最能吸引,同时又最能抵抗。这样的特点,使其爆发出强大的、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艺术,不仅是美的艺术,更是善的艺术。
它吸收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哲学与文化追求。
“如果您读完了这本小书,增加了一点点艺术自信,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增强艺术自信,这就是本书的初衷。
14堂课,幅图细数年敦煌风华流变市面上敦煌产品可以主要分为三种:专业作品、图册、故事传记。杨琪教授的写作目的就是主打通俗易懂、系统入门,弥补市场空白。
《敦煌艺术通识课》用14节趣味生动的课堂,幅图片,将艺术知识融化在生动讲述中,为我们揭开敦煌艺术的神秘面纱。
我们走过10个朝代,领略敦煌艺术的不同风貌:
从北凉出发,敦煌艺术于此滥觞。
那时的壁画和彩塑造型粗犷,保留着明显印度犍陀罗风格。
来到西魏,敦煌艺术已融合明显的中国特色,出现“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
途经隋代,外来因素继续减弱,本土因素逐渐加强,飞天从男性形象转变为妙龄少女,姿态飘逸,婀娜婉转。
到达盛唐,敦煌艺术迎来高峰,有容纳万物、气吞宇宙的气势。
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弯眉修目,衣饰华丽,一派盛世景象。
正如张大千所说:“人物画到了盛唐,可以说已达到了至精至美的完美境界。”
杨琪教授认为,欣赏敦煌石窟艺术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拥有全局视野:远眺莫高窟。
我们先不要急急忙忙地进入洞窟,可以站在对面远眺。在旭日的照射下,那一排排洞窟,好像闪着万道金光。
这时,我们会问,为什么在漫漫黄沙之中,会有如此辉煌的石窟艺术?
它何时创建?何时全盛?何时衰败?
为何创建?为何全盛?为何衰败?
石窟艺术何时引起了世人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