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射獵圖與敦煌歷史上的氣候以及環境的變

敦煌壁畫中有許多射獵圖,有的描繪貴族騎馬馳騁田獵,有的描繪獵戶躲在山石、樹木後面狩獵的情景,還有的則是騎馬于山林中射靶,模擬射獵。這一類的壁畫從魏晉到五代都有。尤其是魏晉時期,射獵的圖像豐富而弓戰的圖像稀少,因此這些射獵圖像成了研究魏晉時期的弓形、射法、著裝的重要資料。從祁連山發現的大量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的岩畫來看,從更古老的年代開始,敦煌附近的弓箭狩獵的活動就已經相當頻繁,而且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敦煌的狩獵圖,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這些岩畫創作的延續。例如在西魏時期建造的第二四九窟窟頂北坡的《射獵圖》中,描繪了山林間開闊地帶上的射獵,山林中獵物異常豐富,有野豬、野牛、馴鹿等,描繪得栩栩如生。西魏的第二八五窟南壁的《狩獵圖》中,則描繪了植被豐富的繁密山林,馴鹿、北山羊、野狼等動物出沒于其中。這些都極有可能是敦煌附近狩獵活動的真實反映。射獵圖莫高窟西魏窟

山林野豬莫高窟窟西魏

相比較而言,到了隋、唐到五代,敦煌壁畫中出現的射獵場景越來越少,在带景物描绘的畫面中,動物的數量,樹木的茂密程度也明顯少於魏晉南北朝。例如,同樣是《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圖》,北周的這幅中,樹木的茂密程度要遠遠超過宋初的這幅。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北周薩埵太子捨身飼虎緣品宋初

看起來魏晉南北朝的敦煌畫家似乎非常喜愛表現射獵,喜歡表現山林,動物和植物。這些狩獵場景與山林動植物繁盛的場景,有一部分並不屬於宗教壁畫所必然要表現的內容,而是大型佛教畫構圖的點綴,有的甚至是獨立的主題。但是為什對這一題材的描繪,到了隋、唐和五代變得越來越少呢?這當然和佛教信仰的變化導致的壁畫題材的變更有著很大的聯繫,但除去信仰和觀念上的因素,這種發生在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敦煌壁畫中狩獵圖和植被面積的衰退,會不會和從魏晉到隋、唐、五代這一段時間里,敦煌一帶環境與氣候發生的變化有關呢?國王射獵莫高窟窟北周狩獵圖、動物莫高窟窟西魏(北山羊是西北特有的野生動物)狼莫高窟窟西魏

根據我國著名的氣候學家竺可楨的氣候研究資料來看,公元初到公元年之間,是我國氣候上的一個寒冷期,這段時間剛好對應於從三國到北朝時期。公元年至年,則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溫暖期,剛好對應於隋唐至五代。歷史上,河西一帶一直屬於乾旱地帶,降雨量稀少,其水源主要來自於祁連山的雪山融水。在寒冷期,冬季降雪量大且雪山的雪線降低,冰雪資源豐富,到春、夏季則河流的水資源充沛,而在溫暖期開始后,冬季降雪量減少,且雪山逐漸消融,水資源便會逐年減少。因此,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的李并成教授指出:河西走廊歷史上的氣候濕潤期與寒冷期、乾旱期與溫暖期有較好的對應性,公元7到10世紀(隋、唐、五代、宋初)長達年中,河西的水澇災害記載僅有1次,氣候明顯偏乾,而此時恰好是我國的溫暖期。公元14世紀(元代後期至明初),河西澇災記載三次,較前幾個世紀明顯增多,而該世紀正當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寒冷期。19世紀我國冬季亦相對寒冷,而河西的濕潤指數也相應較高,當20世紀上半葉我國境內氣溫有明顯回升時,河西的濕潤指數則又相應降低,趨向乾旱。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剛好處於氣候上的寒冷期,敦煌一帶的濕潤指數較大,而隋、唐、五代則剛好相反,因而較為乾旱,並且這段乾旱持續的時間很長,長達年。在曹议金政权时期,其辖区人口仅有一万余人,较盛唐时期大为减少。五代敦煌人口越来越少,可以成为其地干旱和地力耗竭的一个佐证。這也許就是壁畫中的對動物與植被的描繪,魏晉南北朝要明顯多於隋、唐和五代的原因之一。

王子射獵圖莫高窟窟北周

射獵圖莫高窟98窟五代

之後,氣候又進入了好幾次的寒冷期——溫暖期的更替。南宋為寒冷期,元初,溫暖期,明末至清朝的年則迎來了一個漫長的寒冷期,尤其在十七世紀下半葉的清前期,氣溫一度降到了這年的最低點,敦煌一带洪涝的记录变得频繁,清代前期本區歷史上有一次農業大規模開發,人口也大量增加,就是在這一氣候背景下得以進行的。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我國氣溫又逐漸呈上升趨勢,敦煌一帶的乾旱也隨之加劇。但是乾旱並不是導致敦煌綠洲環境變化的唯一因素。據稱,應縣木塔建成幾乎砍去了周邊所有的紅松林,至今這些林子的生態環境也沒有恢復起來。那麼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敦煌。因為開窟、建寺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木材。農業人口的增多,也加大了對自然資源的需要。自公元年西漢政權在敦煌設郡以來,對敦煌的第一個改變是發展農業,屯田和興建水利,改變了敦煌原來一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農業意味著土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初唐時期敦煌的人口達到三萬餘人,也意味著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的大大增加。自古以來,在敦煌綠洲四周的戈壁沙漠中,分佈著被稱為東湖、西湖、南湖、北湖的大面積天然濕地,這些濕地曾經水草豐茂,胡楊成林,飛禽走獸棲息繁衍。濕地是綠洲的天然屏障,也是整個綠洲生態系統的依託。氣候史上的溫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變化會對這一地區的環境變化造成影響,但由於濕地的緩衝作用,在乾旱期,雖然動、植物的數量會有所減少,生態系統並不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然而長期以來,人類對敦煌自然資源的佔用,諸如濫捕(动物大量数量减少而得不到恢复)、濫伐(建造寺庙、营所、住房导致天然林成片减少)和灌溉(加速了地表水的蒸腾作用),等,使敦煌綠洲的生態系統遭到了很大的破壞,由於敦煌綠洲與周圍濕地在地質上是聯通關係,對敦煌綠洲的破壞也波及到了敦煌四周的濕地。这种破坏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气候持续变暖加上对地下水的过度开发,敦煌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東湖濕地已經消失,北湖濕地瀕臨消亡,西湖、南湖濕地在逐年退化。隨著濕地的萎縮,野生動物種群和數量也急劇減少。原有的猴、豹等八種野生動物現已絕跡,濕地生態的退化觸目驚心。這些現象的形成,氣候變暖導致祁連山雪線大幅度上升雖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在水資源本已經稀缺的情況下,人類對水資源,尤其是地下水的過度佔用,以及對植被的破壞無疑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資料)地下水水位下降,西湖生態保護區泉眼乾涸

通過對敦煌壁畫中的射獵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生變化的原因的調查,我們了解到了敦煌的水資源與環境是隨著寒冷期和溫暖期的交替而變化的,寒冷期會帶來更多的積雪和雪山融水,溫暖期,則雪線上升,水源持續減少,会导致幾十到幾百年的持续干旱,敦煌的生態只能在濕地和綠洲箭的地下水系統的緩衝作用中勉強維繫。温暖期的持续干旱是一个短板效应,不管寒冷期的雪水资源的充足状态能持续几百年,温暖期的干旱也总会到来,而寒冷期的时候进行的捕猎、砍伐、耕种和开发,以及寒冷期持续发展积蓄下来的可观的人口,在干旱期的到来则会造成更大的破坏。事实上即便是在寒冷期,旱灾在敦煌也时常发生。這就決定了长期来看,敦煌綠洲及其周圍的濕地,本身就已經是一種不穩定的、極為脆弱的生態結構。敦煌的環境是經不起人類的破壞的,地下水資源是经不起我们耗费的,敦煌水資源保護的意義從中足可見矣!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zz/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