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创意启发创新扶持创业
千年前的中国人在业余时间会玩些什么呢?从记载宏观历史的史书中很难寻找到答案,而敦煌壁画就正好能解决这个疑惑。敦煌壁画是中国传统文化遗物的一个大宝库,用生动的画面记载着中国一千年前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敦煌壁画主要反映的是佛教题材,但其中也有很多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壁画里的人物也要吃喝拉撒,也有喜怒哀乐,经历着婚丧嫁娶,总之是非常接地气的“一群人“,而且古人里也有健身狂、球迷和吃瓜群众。
如果你觉得古人娱乐就是拍拍手跺跺脚,那就太小看这帮脑洞大开的祖先了。我们的祖先向来都是乐天派,就算生活再艰苦,也要做一个精致的人。下图出自莫高窟第61窟西壁的佛传屏风画,讲的是悉达太子习武举钟的故事,即便在田间依然不忘举钟,堪比西方海格力斯。
举重这个项目对力量要求太高,且还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否则容易伤着自己。那么,接下来这个项目就对力量要求不大,是个老少皆宜的活动。“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打步球。”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这个就是古代的步打球。
上图来自榆林窟第15窟南壁中,这幅画不仅表现了当时的儿童游戏内容,同时也反映唐宋时期步打球活动的珍贵图像资料。这个像不像现在的曲棍球,一般认为现代曲棍球源自英国,但壁画中的步打球其实是现代曲棍球的源头。
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竞技项目,早就在多年前就被古人当成娱乐项目了。现在在中国各地的庙会上,还能看到一些在杆子上表演杆技的演员。敦煌壁画里也有。比如莫高窟第61窟里《楞伽经变》的橦技图,其实是幻术师制造的幻术,让观众在赞叹之后能够马上领悟“世界万有皆心所造”的道理。
橦技所隐藏的佛学哲理还比较单一,要说起能在方寸之间表达多种多样道理的传统娱乐项目,还得看木偶戏。到了唐代,无论是中土还是西域,木偶戏已经蔚然成风。莫高窟第31窟窟顶东披的《法华经·序品》中就有一幅“玩木偶图”,画面中女子右掌托着木偶,右臂前伸,逗弄面前的孩子玩耍。
如果你觉得用木偶表现不过瘾,在敦煌壁画里,人们还可以选择亲自戴上假面,扮演各色人物。比如莫高窟第窟大头仙人,这是一个大头仙人的面具,是当时人们用于假面舞会的道具。假面舞也叫假面戏,娱乐性和互动性很强,从壁画上看,很受当时人的欢迎。
人类戴上面具的最原始动机,是想通过模仿这些神鬼生物获得它们的超自然力量,后来慢慢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宗教仪式。欧洲的假面舞会成型,是在17世纪,这个创意可是比敦煌壁画上的古人晚了几百年。
如今,壁画上随处可见的这些传统游戏,面临着或是失传,或是式微的结局。其中有一些通过民间微弱的传承方式得以延续,更多的则是永远停留在了色彩斑斓的壁画上。直到敦煌壁画被发现后,这些曾经盛行的“游戏”才被我们熟知。
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中国亦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们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