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声良言,带给人一阵阵温暖。这不仅是我对赵声良这个名字的阐释,也是我对赵声良其人的一种感受和理解。因为每次跟他交谈,都会被他的严谨、睿智、博学和朴实所感动,也由此开启我更多的学术理想。
客观来讲,当下敦煌学界没人不知道赵声良。因为他在敦煌美术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对敦煌书法的研究更是有开启后学之功。凭借他的才能,他完全可以选择更舒适的生活,但他秉承了老一辈敦煌人的奉献品质,一直坚守在那片神奇的戈壁大漠上。现如今,他担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一种新的使命,或许会决定他今后的又一生活轨迹。
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拜访赵老师,就品尝了他亲自下厨制作的菜肴。那一刹那,我顿时消除了多部著作封面上“赵声良”三字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迫于繁忙,我与赵老师来往不算频繁,但每次求教与他,都能耐心讲解并无有保留。就这样,我便在心里把他列为我敬重的又一位恩师。
有人说:“敦煌壁画,始于宗教而终于艺术”,我很赞同。而在敦煌美术研究的先行者中,常书鸿,李承仙,段文杰,史苇湘,关友惠,李琪琼等学者都是美术专业出身。但面对敦煌壁画,他们最终成为画家与学者兼于一身的大家,这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画家,更不能与那些排斥读书的浅薄之辈相并论。
赵老师说他当初去敦煌也是想画画的,但是最终却选择了敦煌美术史的研究。多年面壁的生活成就了他的累累硕果,当《敦煌石窟美术史》这部煌煌巨制陆续面世的时候,赵老师在敦煌美术研究中的又一个标杆已然竖起,其作为敦煌美术史家的地位也进一步得以确认。
也正因如此,人们往往不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