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癜风如何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20/6341411.html
文
湖北医院龚艳
“我来于温柔的江南,若要我去追寻,我首先要去西北,去寻找我生命中所缺有的中华文化的雄魂,弥补那久违的逝去。”图书简介:
《千年一叹》是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属于日记体散文,作者余秋雨。
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完全不知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该书记录了余秋雨在年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余秋雨的散文《千年一叹》就如自己的许诺,开始于西北的大漠,开始于敦煌,而走向远方。01
从翻开《道士塔》的那一页开始,我便注定成为他苦旅世界里又一个如影的随者,循着人类文明的脉络,感悟来自每一个节点上清晰的冷暖情怀。无论寒暑,无论南北,默默的行程,一步步地书写。
在这条徐徐前进的路上,我遭遇了一次文化的涡漩,温暖朴素的文字,历历在目的沉思,落寞的心灵寻回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安详。
“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西北大漠,黄沙蔽日的空旷,黄河岸边,沉寂的文明似乎有过呼喊,来自敦煌,但声音是如此嘶哑,无人应答。
道士塔见证了一个民族和文明悲伤的泣血。
我好恨!这种恨,是余秋雨沉思细语间的感怀,他用一个文化学者的视角去冥想这一切,去读取这份沉重的记忆。选择苦旅,没有太多的顾虑,就这么做了。建立对自身文化的共同认知,是文化之大幸;石入平湖,千层浪开,现代人的文化感情认同需要得到一次回归,若能完成这样的文化时空交接,便是民族之大幸。
02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如同三毛,一位旅者有自己寻找的情怀,怀揣一个梦。不畏行程艰难,不问距离远近,迢迢4万里,在生命与文明的边缘游走,借着千禧的暮光,去完成他对欧亚文明的一次整体阅读。每到一处遗迹,他都在思考,思考这一切曾经的呼吸与命运;每看到完美的保留,就要和它们来一次美丽的对话;每经一处战火与危险,便会在侥幸中留下很多文明的疑问,商榷来自文化深处的叹息。怅然开怀的解读,从容、理性、清新的风,吹进无边的文化世界,我们的世界。
《千年一叹》,恍如隔世的梦。只是这个梦有点远,这个梦做得有点难。他边想边走,走得又黑又瘦,疲惫的伏在边地旅社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他是快乐的,他赋予自己一种使命,纵然经历了死里逃生的日日夜夜。他用眼睛、用声音、用笔触,穿行着、深思着。无论是欧亚古国,还是边城小镇,行走在法老墓前,留影于冰岛之上,泰姬陵的故事有些让人感动,空中花园的巴比伦历史早已消弥无踪,印度大国的历史错杂,西欧小国的精致风景……在书中亲切又真实,我们的思想跟他一起,游走他深刻理性的笔触里。
不是空谈义理,不是坐在家中构思和想象,而是行万里路,记录文明的盛衰,文化发源的河流仍在流淌,有的流尽了沧桑,有的封存了古韵。审视别人走过的痕迹,中华文化的走向或已得到一种借鉴与补充,对比中形成无形宽厚的气派,正在延续文化生命的真正内涵。
他说,他是在用散文开拓自己生命的空间,布散文明的生气,延展文化的生息。读他的散文,是在山水风物间领略历史的风华,流连遗落的故事。在历史通向现实的回廊上,开启对自己对社会的重新认知和思考,轻轻地落笔,勾勒中华文明的厚重无声。
无论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终归要闭一闭眼,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因为文化苦旅仍在继续。
作者简介
龚艳,湖北医院职工。
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洗衣做饭,柴米油盐。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有不一样的素养。
来源:专稿
编辑|杨胜
审核|岳琴
签发|周志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