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机关青年读书分享为推动青年学习走深走实,引导机关青年好读书、读好书,形成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风气,激发机关青年学习热情,市直机关青年学习会推出市直机关青年读书分享系列视频连载。第十七期由来自深圳海事局的常立伟同志分享《我心归处是敦煌》。
《我心归处是敦煌》
深圳海事局常立伟
当你置身其间的时候,所有的赞美和感叹开始变得苍白,所有美好的形容词在脑海里奔涌,最终却只能瞠目结舌于这份历史的伟大馈赠面前。只有亲身面对她的时候,才终于知道震撼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变得渺小,也让人在心底里升腾起一股信念和力量。是的,我说的是敦煌莫高窟。大家好,我是常立伟,来自深圳海事局。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由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樊锦诗口述,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撰写的一本书《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传记,更是对几代敦煌守护人的回忆,既观照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也在字里行间述说敦煌研究院的当下和未来。可以说,这本书是莫高窟的历史年表,是敦煌学的兴衰史,也是保护历史遗产的索引和指导。樊锦诗是本书的线索人物。她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敦煌莫高窟工作至今。从当年的青春少女,到如今耄耋老人,她面对着荒漠戈壁、狂风走沙、滴水成冰的艰苦自然环境,也饱尝夫妻分居、亲人离世、幼子无人抚养的人伦痛苦,更要在商业大潮和学术争鸣中披坚执锐,为敦煌学、为璀璨的中华文明冲杀出一方纯洁、独立的净土。当然,作者无意将自己打造成“伟光正”似的伟人,她时刻流露出想逃离敦煌的想法,只是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一辈子”。每次面临抉择和犹疑,樊锦诗都会想起莫高窟里的一尊禅定佛,他的笑容与淡薄给予她启示,她告诉自己她“只有莫高窟一个家”。如果在繁华的都市,尚且可以找地方躲起来,可身处荒无人烟的敦煌,“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更为安全和可靠”。她的心,就是敦煌——“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的选择,除了自己坚韧的毅力和莫高窟独有魅力的吸引之外,老一代敦煌守护者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和独立品格对她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本书用了大篇幅的章节,回忆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敦煌人,以及季羡林、饶宗颐等学者在修复、保护莫高窟,让敦煌学重回华夏大地作出的努力和探索,有人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在书中引述莫高窟壁画中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慨叹道“萨埵不是一个人,而是意指许多人;不是一个固定时空的牺牲的呈现,而是一切时空的神圣的牺牲的呈现,是超越时空的为理想和信仰而舍身的总体象征”。常书鸿、樊锦诗也正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他们舍身为敦煌,舍身为中华文明,为往圣继绝学——这就是他们的理想和信仰,这也是我们年轻一辈需要传承下去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莫高窟的时候,强调要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详细介绍了莫高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优秀案例以及其中蕴含的艺术、历史、文学、民俗价值,更以深情的笔触记述了,为了让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樊锦诗们坚持不懈的拓荒和坚守,从一次次“莫高窟告急”中让民族瑰宝安然无恙。敦煌的风沙依旧会在寒凉的夜里吹起,莫高窟九层楼的铃铎响彻了几百年、上千年,飞天如同一个飘逸的梦幻精灵,从盛世大唐飘进我们每个人的心头。朋友,去一次敦煌吧,赴一场与飞天在梦境里的约会,或者读这本书吧——《我心归处是敦煌》,能让你在浮华喧嚣的时刻,冷却翻腾的念想,沉淀自己的内心。(来源:深圳市直青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