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寒食节的那些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会背诵。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草木萌动,祭祖踏青

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而制定的,形成了“北斗文化”。西汉汉武帝时期邓平等人撰写的《太初历》中载,二十四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

清明节在古代是春祭礼俗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先民们在扫墓祭拜之余会踏青,亲近大自然。清明时节,对于北方,对于黄河流域而言,草木渐新,花儿绽放、柳叶爆芽、寒冰融化,万物焕新,开始新的周期。对于山西而言,这才是真正春的开始,清明前后也是最宜种树的时节。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词中描述的画面

山西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清明前后是棠梨花盛开的季节,也描述了清明祭祖的习俗。

隋唐时期,盛行扫墓之时同时伴随着踏青游乐活动,尤其是女子喜欢结伴春游。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就是清明节的人们扫墓、踏青的热闹情景。

▲《清明上河图》局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期,有多部著作里有关于清明踏青的记载,有《帝京景物略·春场》曰:“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记载:“是日,倾城上冢,南北两山之间车马阗集而酒尊食罍,山家村店,享餕遨游,或张幕藉草,并舫随波,日暮忘返。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斛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帝京岁时纪胜·岁时杂戏》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时至今日,人们仍喜欢清明踏青。

寒食节:起源于山西

在山西,提到清明就不得不提到寒食节。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均与介子推有关。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一直帮助他,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带着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便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与母亲被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最初的寒食节从夏历冬至后开始,直到清明节前一二日才结束,历时天之久。因此有地方称寒食节为“百五日”。但寒食的周期较长,加上天气寒冷,到汉朝曾一度缩短时间甚至取消过这一习俗。三国时期才再次得以恢复并缩短时间,扩展到全国,成为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敦煌莫高窟第窟,中唐时期壁画。画面为古人在寒食节宴席中准备的各种面食。

唐朝时期,烹饪技术愈发多样和娴熟,为了人们的饮食安全和健康考虑,则下令寒食节为三天,寒食清明,一共为四天。《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有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敦煌文献S.《进奏院状上》记载,晚唐时沙州赴京请旌节者反馈报告说:“五日遇寒食,至八日假开。”

▲关于寒食节的诗词

到了清朝,汤若望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禁火也多为一天。山西地区尤其是绵山,对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尤为重视,不仅会禁火寒食,还会进行插柳、祭拜扫墓、踏青等活动。

从寒食清明的习俗而言,有两点想展开来说,一点是禁火,一点是寒食。

禁火:古人的消防安全意识

古人从怕火到用火,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使用火再到预防火灾,又做了许多防护措施,防火消防安全意识远比寒食节要早。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周礼》:“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01

既济卦

▲水在火之上

《易经》中六十四卦中第六十三卦,水火既济,盛极将衰,“既济”是由“坎”、“离”两卦组成,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此卦告诉人们,水在火之上,水克火,正好压制火势,提前备好水是必要的。

周朝设有专门管理火政的官员:司炬、司煌、宫正。

汉代设置专门的机构,统一由武官“执金吾”负责。

宋代建制为专事消防机构:军巡铺。这是我国最早的专职消防部队。

▲《清明上河图》中关于军巡铺的画面

明代实行火政制度,建立防火铺,组建火兵队伍和义务救火组织火灶。《明会典》中记载:“成化十年令京城水关去处,每座盖火铺一,设立通水器具于衙门,拨军二名看守。”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有防火班,又称为机桶处,每班不少于人。

02

望火楼▲望火楼是最早的火灾报警中心,是中国最早的消防站。图为代县边靖楼,建于明代人们俗称鼓楼,发挥着望火楼的作用。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望火楼上有人日夜值守,若发生火灾,白天就用旗帜发出扑救信号,夜间则用击鼓的方式进行报警,随着望火楼的普及,专业的灭火队伍随之孕育而生。

03

潜火军兵▲《清明上河图》中关于军巡铺的画面虽然两千多年前就有专业灭火队伍的雏形,但直到南宋时期,才成立一支专门又专业的队伍:潜火军兵(军巡铺),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官办灭火军队,最早的“蓝朋友”。唧筒、水缸、沙堆、火钩等众多的灭火工具,就是潜火军兵的消防器具。当火灾发生后,正在望火楼值守的士兵迅速悬灯报警,军兵从四方集结赶赴火场,共同将火扑灭。

04

人力唧筒

这些形似轿子的消防工具,被称为“人力唧筒”,民间俗称“水龙”,它由人力水泵、木桶、喷枪头等设施组成。它的有效射程能到20-30米左右,这个算是“古代消防车”。

05

防火巷、防火墙

▲乔家大院防火巷防火墙

相邻的两栋建筑物之间设置防火墙,就会形成防火巷,发生火灾时既可以疏散人员,又可以防止火势向相邻建筑蔓延,既是疏散通道也是防火隔离带。

06

消防云梯

古代救火的云梯,最高伸展高度可达十多米。古代的云梯,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设备。

07

建筑分隔技术

▲防火涂层和藻井都是古代建筑的防火分隔技术(图片源于网络)

宋代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中,有关于建筑防火措施的描述,防护措施有藻井、防火涂层、防火墙等,还配有消防器材,如水缸、瓮、水桶等。

寒食:为何会逐渐缩短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即冷食,最初有百余日之久,而到唐代只剩三天,清代更减少至一天,如今很多地方已渐渐遗忘寒食的习惯。这是为何呢?

一是,古代对于一些节日习俗和祭拜传统,会让民间百姓非常重视。除了信仰之外,还有迷信的原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迷信也逐渐消失,因而对于传统节日便不会再过分依赖和痴迷。

二是,寒食节与清明节连在一起,不少地方和家庭也就将两个节日合二为一,禁火寒食等风俗融入清明节,两个节日就融合成一个节日。

三是,远古人类吃生食,那时候他们还是比较惧怕火的。到后来人类发现用火烤或煮过的食物有特殊的美味,渐渐地人类学会使用火制作熟食,并制作出各种辅助工具、灶具、器皿等。到了隋唐时期,从西域和南洋引入了烹饪原料和新蔬菜品种,近海捕捞业昌盛,烹饪技术大大提高。人们也发现长期吃冷食不健康,唐代便下令寒食三天。这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

▲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陜西白水县之内)迎击猃狁,凯旋而归。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

这也是为何有人好奇日料起源于中国,像寿司、生鱼片等冷食原本是中国古代食物,最早于周朝就有相关记载。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收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条是:“祝阿(今山东齐河县祝阿镇)不食生鱼”。代表了应劭认为不食生鱼是奇风异俗。但在中国这个饮食习惯却没有流传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冷食不健康,因而到隋唐时期逐步被中国摒弃。尤其是生鱼片、刺身等食物,细菌滋生很容易导致生病。

▲春秋《论语》、战国《孟子》都有过关于“脍”的记载。

我们都知道日本在古代被中国称为“东瀛”,到唐代才改称为“日本”。唐代与外国的建交学习较多,通过交流和文化融合,东瀛民族将中国饮食文化带回日本,这对日本的饮食影响巨大,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直至今日许多日料的饮食习惯和方法都源自唐代。

健康饮食,中华美食煎炒烹炸蒸煮焖烧……

熟食难道它不香嘛!

编辑:王阳校对:瑛睿

关于辰涵

山西辰涵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年成立,是专业的数字文化产业全体系服务者,专注于文博、文旅行业数字化服务,提供涵盖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行业软件定制与开发、物联网研发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等产品服务。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西省文化数字内容产业战略联盟牵头单位,辰涵始终坚守“用科技传承文化”的使命,十余年凝练聚焦创新,积累多项核心技术,形成智慧文博、智慧文旅、数字空间、数智服务四大服务版块,以数字赋能文化产业,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山西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助力山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辰涵

山西辰涵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年成立,是专业的数字文化产业全体系服务者,专注于文博、文旅行业数字化服务,提供涵盖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行业软件定制与开发、物联网研发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等产品服务。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西省文化数字内容产业战略联盟牵头单位,辰涵始终坚守“用科技传承文化”的使命,十余年凝练聚焦创新,积累多项核心技术,形成智慧文博、智慧文旅、数字空间、数智服务四大服务版块,以数字赋能文化产业,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山西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助力山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阅读原文

-

邮箱:sxchcm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hj/14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