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选摘敦煌服饰文化图典middo

《敦煌服饰文化图典·初唐卷》

人间万象——敦煌世俗人物服饰(二)

人间万象——敦煌世俗人物服饰

敦煌世俗人物主要出现在故事画、经变画、史迹画中,还包括为了彰显建窟功德和笃定信仰的供养人画像。前者是依据壁画情节需要而绘制的角色式人物,后者是具有真实身份的历史式人物。无论是何种情况,敦煌壁画中世俗人物的服饰都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当时帝王、官吏、贵族、僧侣、居士、兵将、商人、侍从等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物服饰风貌,更贴近世俗百态的真实生活。

例如维摩诘经变听法图中的帝王群臣像详细绘制出帝王冕旒衮服、大臣的上衣下裳、仪仗人员的袴褶等。与其相对是服饰各异的各国王子,他们的穿着反映了西域及东南亚等地的异域服饰风采。

从整理画稿中可以看到唐代世俗男女的服饰形制已基本确定,男子服饰形成了以幞头、圆领袍、革带、乌靴为主要搭配的官服或常服;女子多着襦裙、套半臂、披帔帛或领巾、穿花头履,戴凤冠、花钿、玉梳钗等首饰。此时流行将裙腰高高束至胸前,突出修长的比例和体态,有的侍女还穿着类似男子的圆领袍服,别有一番趣味。

可以说,敦煌世俗人物服饰是社会万象的缩影,以图像的方式保留并反映了当时服饰的多元化面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北壁

各国王子听法图服饰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北壁各国王子听法图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北壁各国王子听法图服饰

(李迎军绘)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北壁各国王子听法图服饰

(李迎军绘)

各国王子听法图是维摩诘经变图的重要部分,壁画中出现的各国王子形象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各国密切交往的实证,也为研究当时各国服饰提供了难得的图像资料。由于缺乏其他的文字与图像佐证,西域的民族迁徙频繁而复杂,年代久远,而且壁画也日渐斑驳模糊,所以目前无法清晰辨别每一个人物的国别与民族属性。

第窟主室北壁维摩诘经变中这位正在听法的王子形象,头戴尖顶织锦帽,着织锦缘饰窄袖长袍,足蹬尖头乌皮靴。北方草原民族习惯戴尖顶帽,唐时期对这种尖顶卷沿的帽子统称为"胡帽",胡服、胡帽在唐朝曾经广为流行,并对唐代服装造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在这部分壁画尽管略显斑驳,但服装服饰的造型特点与配色关系尚可分辨,只是长袍的织锦饰边图案已识别不清,绘图整理时,参照初唐洞窟中的图案绘制了长袍边饰。

位于听法王子队列前排的王子头缠长布带,着窄袖绿色长袍,领、襟、衣摆、袖口都装饰有红色织锦饰边,足蹬尖头乌皮靴,皮靴的钩状尖头极具特色。由于壁画已经斑驳,目前无法分辨这位王子的发饰,参照其他洞窟绘制的各国王子礼佛图中的王子形象,绘制整理为光头造型。

(文:李迎军)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西壁龛内

帝王听法图服饰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西壁龛内帝王听法图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西壁龛内帝王听法图服饰

(张春佳绘)

第窟西壁龛内听法众之一,服装形制类似帝王,腰带附有蔽膝,垂下大绶,广袖袍服交领、左衽。

段文杰先生在《敦煌石窟艺术研究》一书中提到莫高窟第窟中维摩诘变中的听法帝王形象:"戴通天冠,着白单衣、曲领、大带、大绶、蔽膝、分稍履。"并且衣袖宽大,未露手,这在唐代同时期的画作中也可见到类似情形。传阎立本作《历代帝王图》中的帝王多未露手,莫高窟第窟东壁"维摩变"中的听法帝王和盛唐第窟中的听法帝王也未露手。参照唐代其他洞窟中的帝王蔽膝,推测第窟帝王蔽膝应有图案,只是经年累月,模糊不清而已。此外双肩应有日月纹样,现已无法辨识。对于左衽这个问题,参考《历代帝王图》中对于帝王形象的表现,均为右衽或对襟,莫高窟第窟和窟中的帝王听法形象为对襟,同时期出土文物中的交领也基本为右衽,左衽在历史上一度被认为是蛮夷之地的穿着方式。然而本图尊重壁画原貌,其着装为左衽。

(文:张春佳)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北壁

听法随侍大臣服饰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北壁听法随侍大臣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北壁听法随侍大臣服饰

(李迎军绘)

在第窟主室北壁维摩诘经变中,与各国王子同列的有两位唐朝的随侍大臣。二人相向而立,均手持卷子,虽然无法分辨清楚五官神态,但从身体语言判断二人似在相互交流。两位官员均穿方心曲领中单,外罩大袖袍服。他们所着的服装制式与服色基本一致,只有头冠略有差异。

帻本是古时裹在头上的布,东汉时开始用一种平顶的帻作为戴冠时的衬垫,至西晋末年发展为前平后翘、只能罩住发髻的小冠,称为平巾帻(通常也称作小冠)。平巾帻在魏晋时造型较小,发展至唐则逐渐增大。壁画中官员头顶戴的平巾帻造型明显大于魏晋时期,已经接近盛唐的体量,其中左侧官员的平巾帻后端结构更加复杂,绘画整理时,基本遵照壁画上可辨的形态再现。按照当时的惯例,黑色平巾帻外罩漆纱笼冠、再插貂尾是一套标准而完整的搭配,但第窟出现的这两位官吏中,右侧官吏未戴笼冠,只是头戴平巾帻簪貂尾,这一现象在湖北郧县李欣墓壁画中也曾经出现过。唐朝时期,头左侧簪貂尾的官员以散骑常侍为主,据此推断,壁画上的官吏可能是初唐的散骑常侍。

此外,左侧官员头戴的笼冠后侧还挑起一根条形饰物,细条自冠后经头顶垂至额前,最前端垂一穗状装饰,名为"垂笔"。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及垂笔∶本意是北朝时为了取法汉代细纱冠子与御史簪笔制度而制,因不得其法而出现了细条加垂穗的造型,并成为北朝文官服饰的"特别标志"。第窟这位官吏的漆纱笼冠上插的垂笔,反映了初唐时官吏服饰体系中的北朝遗存现象。

(文:李迎军)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南壁

女供养人服饰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南壁女供养人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南壁女供养人服饰

(吴波绘)

第窟南壁所绘女供养人与侍从的服饰虽有色彩等差异,但造型风格统一,从中可窥初唐女装风貌。在服饰效果图整理时,选取了保存相对完整的一组形象,为一女供养人偕两女随侍。女供养人手执香炉,头梳高髻,服饰为初唐典型风格,上身穿石绿色窄袖交领上襦,披帛自双肩绕臂自然垂于两侧;束腰带,下着石青色高腰长裙,裙长及地,着绣花履。此窟壁画中的女子形象多衣裙窄小,更显身材欣长,唐初女装流行窄袖小衫,与北周、隋代相近,只是衣袖长短不同而更趋合身。供养人身后跟随两侍从,一侍从上身着浅土黄交领窄袖小衫,披披帛,下着拖地长裙。另一侍从上着圆领小袖齐膝长袄子,下着条纹小口裤,脚穿软底锦靿靴,一般来说,这种穿着明显受西域或波斯影响,多为宫女或身份较低女侍,实即"女着男装",若上身搭配翻领小袖长袄子,即为胡服新装演绎式样。

初唐稍后,身份较高的贵族妇女发髻已一改隋代的平云式而向上高耸,发展成种种不同变式。《妆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新奇样式上行下效,一时成为风气。有大臣曾请唐太宗下令禁止,唐太宗初加以斥责,但后来询及近臣令狐德棻,问妇女发髻加高是什么原因?令狐德棻以为,头在上部,地位重要,高大些也有理由,因此高髻不受任何法令限制,逐渐更加多样化。壁画中女供养人的发髻有向上腾举之势,被文人形容"离鸾惊鹄之髻",或即"回鹘髻",是唐初流行式样中比较主要的一种发髻。

(文:吴波)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北壁

男供养人服饰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北壁男供养人

▲莫高窟初唐第窟主室北壁男供养人服饰

(吴波绘)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世俗人物,尤其是供养人的服色明显比北朝和隋代的丰富得多。第窟男供养人与侍从的服装为一类,都是头裹软脚幞头,穿圆领袍服,腰束革带,足蹬皮靴。每人面容神采各异∶主人多雍容华贵,手捧盘瓶、香炉、鲜花,或双手拱于胸前,面容恭谨虔诚。侍从表情更为丰富,有的手捧贡品紧随主人,有的身体前倾翘脚欲行,有的手扶斜背的包裹回头顾盼,有的戴风帽双手拱于胸前四处张望,与主人的肃穆相比,神情、动态活泼,富有年龄特点。此组供养人与侍童组画,较好地还原出当时场景。

(文:吴波)

《敦煌服饰文化图典·初唐卷》在新华书店及京东、当当、天猫平台均有售卖,欢迎购买!

后续精彩内容将陆续推送,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xs/15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