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粉彩绘技艺,是由敦煌地区历代民间画匠在汉民族和西域各民族绘画技艺的基础上融合发展,采用矿物质颜料,形成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绘画艺术,因矿物质颜料俗称石粉、石色、土粉,故称为石粉彩绘技艺。敦煌石粉彩绘技艺自古至今,主要用于寺院、洞窟、道观、宗祠、牌楼、亭廊的建筑和壁画绘制,还大量用于百姓的庄院、生活用具装饰绘制,以及民间棺木和墓室壁画的绘制。
敦煌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属典型的温带干旱性气候。敦煌附近的三危山山崖均属玉门砾岩地质,石质疏松,适宜开凿石窟。敦煌是党河冲积扇平原,又是古代近代大移民区域,修建庙宇众多。石窟和庙宇必须绘制壁画和雕梁画栋,但壁画无法直接绘制壁上。在这种情况下,睿智的敦煌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彩用河流常年冲积沉淀的澄板土,与当地生长的植物等作为壁画底仗的制作材料,又采用三危山中的矿物质颜料,为敦煌石粉彩绘技艺提供了充沛的条件。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历史悠久,早在距今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出土过绘画陶器。夏商周时期,羌戎族的人在敦煌南山(祁连山)中留下了许多岩画。西汉设立敦煌郡后,丝绸之路畅通,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当地墓室绘画已充分表现出汉晋石粉彩绘技艺的艺术水平。自公元年开凿了莫高窟,随着佛教的传入,敦煌及外来的工匠,不仅在石窟绘制石粉壁画,也在寺庙内绘制石粉壁画、雕梁画栋。
据敦煌文献记载,从西晋的“仙岩寺”到元代的“雷音寺”,敦煌有58座寺院;有“灵图观”等道观8座;有“仓慈庙”等祠庙18座。清代、民国在城乡修建寺、庙、宫、观、祠等多达余座。民间素有“三步两道桥,一里五个庙”“坊坊有庙,庙庙供神”之说,每座庙的石粉壁画按照平方米计算,多达平方米。
敦煌石粉彩绘壁画场面宏大、布局合理、色彩华丽、手法精巧、形神具备、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其中,所运用的技艺主要有线描、敷彩、上色、叠染、晕染、沥粉、贴金等十多种技艺,其中仅线描就有起稿线、定型线、支饰线、铁线描、兰叶描等十多种技法。由于民间绘制技法的特殊性,使其作品坚固耐久,历经千年依然色泽鲜艳,富有民间绘画特有的美感和魅力。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的制作材料一般就地取材,用本地泥、沙、麦草、麻纸等材料抹平所画墙面。绘画材料主要取三危山天然矿物质颜料和少量的植物颜料、墨胶金属箔等来绘画。其制作流程以地仗制作、画稿设计、布局定位,放大样稿、敷色绘制、沥粉堆金、线描等构成。其中地仗制作的技艺特殊复杂,体现了敦煌地方特色。而画面布色绘制中,其天然矿物颜料的制作与使用,也充分体现了敦煌石粉彩画技艺的独特性与代表性。
敦煌石粉彩绘壁画首先要制作墙画,用掺入细麦秆的泥巴抹到开凿好的石壁上,然后在上面刷一层红沙泥,形成光滑平整的墙壁面;之后勾画轮廓,用红粉或墨线弹出画面的大体位置,再分割成若干小平面。后在各小平面内确定所绘内容,再起稿勾画出轮廓形象;随后涂刷底色,用有一定覆盖面的颜色刷底,使整个壁画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其形象轮廓隐约可见。接下来就是敷彩上色,根据底稿内容,将各种石粉颜色描绘到相应位置上;上完色彩后,就要勾定型线,用墨线精心勾勒出人物五官、手足、服饰等细部,使形象更加清晰完整;之后沥粉堆金,用皮囊装入稀石膏,挤压条状,绘成图案线条,待干后,贴上金箔或描上金粉,使画流金溢彩。最后在人物的眼鼻等处勾描“高光”,做到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特征明显、自成体系,主要体现在匠人精湛的绘制技艺和绘画颜料上。基于历代敦煌民间画师们长期大量的绘画实践和积累,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敦煌民间石粉彩绘绘制体系,经过世代相传,使这个古老的技艺延续至今。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