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88020.html敦,大也。煌,盛也。——《汉书》应劭注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元和郡县图志》我心归处是敦煌
文
樊锦诗
她是“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她是“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她是“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她更是四十余年守护文化瑰宝的“敦煌女儿”她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她是樊锦诗那时我第一眼见到敦煌,黄昏古朴庄严的莫高窟。远方铁马风铃的铮鸣,我好似听到了敦煌与历史千年的耳语,窥见了她跨越千年的美。——樊锦诗01年我第一次到敦煌实习,当时满脑子都是一听就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等等,敦煌就是神话的延续,他们就是神话中的人物啊!我和几个一起实习的同学跑进石窟,感叹到只剩下几个词的重复使用,所有的语言似乎都显得平淡无奇,简直失色了,满心满脑只有:“哎呀,太好了,太美了!”
△
莫高窟窟壁画
虽然说对大西北艰苦的环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水土不服的无奈、上蹿下跳的老鼠,后来想起仍叫人心有余悸。到处都是土,连水都是苦的,实习期没满我就生病提前返校了,也没想着再回去。没想到,可能就是注定厮守的缘分,一年后我又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的前身)。
△
年,“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登梯子进入莫高窟
说没有犹豫惶惑,那是假话,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无垠的戈壁滩和稀稀疏疏的骆驼草。洞外面很破烂,里面很黑,没有门,没有楼梯,就用树干插上树枝的“蜈蚣梯”爬进洞。爬上去后,还得用“蜈蚣梯”这么爬下来,很可怕。
我父母自然也是不乐意的,父亲甚至还给我写了封信,让我转交学校领导,给我换个工作地方。但是那个时候哪里肯这样做,新中国建立十多年,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
△
年9月30日,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徒步列队进城,最前者为樊锦诗
02一开始,在这般庞大深邃的敦煌面前,我是羞怯的,恍若相见初恋一般的惶惑不安,一阵子相处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敦煌当做了“意中人”。
文物界的人,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能守护敦煌,我太知足了。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藏满珠宝玉翠的宝库。这样动人可爱的“意中人”,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怎么能舍得离开呢?
△
莫高窟窟壁画
我的爱好和想法,影响了远在武汉工作的我的丈夫老彭,他也是我学校的好同学,理解我,支持我,也了解敦煌。他毅然放弃了心仪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学工作,来到敦煌,来到我的身边。从此,我们俩相依相伴,相知相亲,共同守着敦煌。老彭热诚地投身到敦煌学研究行列,直到生命的最后。
后来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年开始,来敦煌欣赏壁画的人愈发多了,我一半是高兴,另一半又担忧。我把洞窟当意中人,游客数量的剧增有可能让洞窟的容颜不可逆地逝去,壁画渐渐模糊,颜色也慢慢褪去。
△
莫高窟45窟胁侍菩萨造像
有一天太阳升起,阳光普照敦煌,风沙围绕中的莫高窟依旧是安静从容,仰望之间,我莫名觉得心疼:静静沉睡一千年,她的美丽、她含着泪的微笑,在漫长的岁月里无人可识,而现在,过量美的惊羡者却又会让她脆弱衰老。
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塑匠、石匠、泥匠、画匠用着坚韧的毅力和沉静的心愿,一代又一代,连续坚持一千年。莫高窟带给人们的震撼,绝不应该只是我们看到的惊艳壁画和彩塑,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就算有一天她衰老了,这种力量不应消失,我一定要让她活下来。
△
莫高窟57窟的沥粉贴金菩萨
03煌,繁盛也!
当我知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她们永久保留的时候,我立即向甘肃省、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提出要进行数字化工程。
△
莫高窟壁画数字化工作现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别重视莫高窟的保护。
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后来国家更是给了充足的经费,让我们首先进行数字化的实验。现在敦煌已经有一百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三十个洞窟的数字资源中英文版都已上线,实现了全球共享。
我想和敦煌“厮守”下去不是梦想,这真真切切成为现实!
△
莫高窟窟
△
莫高窟窟造像
敦煌艺术入门不难,她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人文学科,汇合交融了太多的文化元素,历史的多元、文化的多元、创作技法的多元,可谓大气魄、大胸怀。在改革开放之前,研究所关于敦煌学的研究也在进行,但更多的是壁画的临摹。
如果说到真正的研究工作,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科研的氛围变好了,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了,正如一位哲人的说法:“我希望我的房子四周没有墙围着,窗子没有东西堵着,愿各国的文化之风自由地吹拂着它。但是我不会被任何风所吹倒。”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春天。
△
莫高窟55窟
04我很喜欢中唐第一百五十八窟的卧佛,每当心里有苦闷与烦恼时,都忍不住想走进这个洞窟,瞬间忘却许多烦恼。有时候,甚至觉得敦煌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了。
△
莫高窟窟卧佛
我脑海里常想着季羡林先生的诗:
我真想长期留在这里,永远留在这里。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间奔波了六十多年,才最后找到了一个归宿。△
莫高窟窟
我还想说,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有志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年轻人,面对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面对苍茫戈壁的寂寞,披星戴月,前赴后继,这是文物工作者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而我也与我的前辈、同仁们一样,仍愿与这一眼千年的美“厮守”下去。
THEEND
扫码即可购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
梁漱溟纪念特别讲演
《金陵刻经处》新书分享会
《谢辰生口述》新书分享会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千古聚讼《兰亭序》
对话舒国治
对话叶兆言
周文重大使讲演
五作家文学冷餐会
博物馆史对话
晚年柳诒徵
程章灿谈胡小石
民国知识人
王笛《袍哥》新书分享会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婚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叶圣陶孙女回忆姑苏叶氏文学世家
孙中兴谈爱情
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社会心理学会云南暑期班
杨国枢先生追思会
郑小悠:年羹尧之死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高欢藏品展特别活动
魏定熙《权力源自地位》新书对话会
共读南京之《南京城市史》
中国首部书店话剧
四姝昆曲雅集
徐新对话刘成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琦教授品读百年越南
福克《两性》新书分享会
社会学十位长江学者聚首贵阳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之美系列讲演
谷岳南京分享会
谢宇教授系列讲演
对话: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精神
周志文《论语讲析》新书分享会
“双十一”消费魔咒特别论坛
王阳明逝世周年特别论坛
茶叶:中国与世界
大学教授对话著名作家:中小学作文改怎么写?
文学名刊主编南京见面会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五十讲》
青年作家费滢《东课楼经变》新书分享会
仰之弥高:20世纪中国画八大家特展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傩舞阵头与瘟神信仰记忆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张静:研究性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陈作霖逝世周年纪念演讲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陈寅恪诞辰周年纪念演讲
《运渎桥道小志》文化行走
《旧影新说明孝陵》新书分享会
钱穆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演讲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书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