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3日
06:30
大清早出门,为了神秘的沙漠早餐。
先是乘了旅游车,到鸣沙山附近的村子,换上电瓶车,来了一个身穿白色纱裙的后来被我们始终称之为“仙女妹妹”的女孩,她是鸣沙山和月牙泉的讲解员。
出发前一天,听同事说小唐她们为我们的这些“定制”项目,还做了演练。
内心里,感觉出一丝不苟,这是服务业必须的基础。
到了鸣沙山山脚,下电瓶车之前,穿上了防沙的布鞋套,鲜亮的橙红色,让每一个身影顿时都有了朝阳般的热烈。
骑上骆驼。这四匹骆驼看起来很顺眼,甚至很健美。仙女妹妹说,这是特地选出来的,近期骆驼在退毛,大部分都不太好看了。
我们自己的“驼队”!
晨曦中,颇有气势地蜿蜒而上,小唐在沙地上奔跑着,给我们留下视频和照片,她边跑边说:大片了。
到达一个平坦处,看到沙上铺了一块大地毯,上面放着铺了台布的餐桌、餐椅,旁边还有厨师、服务员、备餐台……顾不得走沙地的困难,跑过去看仔细,“这就是我们的沙漠早餐了”!太阳已经在沙坡后面升起了,这里就成了一处阴凉地。
在无风又不暴晒的地方,是我们的早餐厅!
似乎还没有品尝,胃里已经充满了鲜美的味道。
忽然在这广漠之中,遇到了这份精致,内心的感动,竟无以言表。只是对着小唐连声道谢。
为了让我们真正体验鸣沙山,小唐鼓励我们在早餐之前,去爬一段沙坡。看她十分轻快地到了山梁,我们好像也就没有任何退怯。
JUNE和CATHERINE也是紧随其后,唯有我和山鹰,如当年在不丹前往虎穴寺的山路上,始终落在了后面,并且需要前方人员持续的鼓励。这一次,真的是手脚并用,“爬”几步,便要歇息一下的呢。
好不容易到了山梁处,努力又小心翼翼地抬起一条腿,好让自己跨坐在山梁之上(因为害怕用力太猛,自己又整个地翻落到山的另一面)。太阳就在我们身后,也许是担心我们被晒着,仙女妹妹拿着四顶宽沿太阳帽,一路飞驰而来,那一抹年轻的身影,便有了些许武侠小说里的轻盈、美丽。
从山梁上滑下来倒不怎么困难,稳稳地坐着,双手自然下垂在身体两侧,和双腿一起协作下滑,很快就到了平坦处。
厨师已经为我们每人都煎了个鸡蛋,果汁和色拉等前菜,已经安静地放置在各自位置上,桌子中央的花瓶里,装了些沙子,里面放了一根骆驼刺……我是第一次打开云台,放上手机,在抖音上开展直播--说实在,这是我第一次进行视频直播,淡定来源于自己认为这是一个周末早晨,大约没有什么人会进我这个最菜鸟的直播间。
是想做一些分享的动作的,因为这顿沙漠阳光早餐的感动,已远远超过了我对它的想象。有时候,人的感动不是来自于饕餮盛宴,而是来自于这精致背后的努力。
对着手机镜头,我们和小唐分别讲述此时此刻各自的感受。
JUNE也和我一样以为并没有观众,我看见屏幕上出现了许多人进进出出直播间的痕迹时,她的第一次直播经验,我一定要做些记录的:JUNE听我说到有人在“看”她分享时,直接说:他们什么时候进来的?快出去快出去,我以为没人呢……
几天后,我们都还是重复着JUNE的语句,她自己回忆起来,也是笑得不行。快乐到底是什么呢?也许就在很多个细碎的时刻里,做着袒露内心的事情,说着真诚的话,身边有几个知心朋友。
如果再有一些向往中的景致,那就是幸福了。
我们体会到了。
在上海的同事后来告诉我,她观看了我们的直播,真是满满的羡慕啊。
09:30
太阳渐渐升起,越过了山梁,照耀在我们身上。
我们也心满意足地用完了早餐,和鸣沙山做了一个暂别,要去下一站:莫高窟。
这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居然在莫高窟要停留六个小时,仅仅为了能够多看、细看那千年之久的洞窟里的壁画,也有少部分雕塑(因为雕塑多为清朝修缮过,不忍欣赏)。
莫高窟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也就是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开车过去大约30小时就到了。那座山,被称作三危山。
现在的莫高窟,除去疫情管控所必须的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后,也还是做了非常好的保护,买好门票,需坐上统一的摆渡车,大约十多分钟后,才真正来到莫高窟的旁边(因为疫情,莫高窟数字中心没有开放)。
视野里是熟悉的崖壁和错落分布的洞窟、水泥栈道、楼梯,白杨树的叶子在风里翻卷,露出银色的背面。
比我们早到的游客还不少,这个时段出游的,很多都是老练的旅行者--到没有疫情的城市,看看、玩玩、吃吃,人不多,景色就会特别美。好比莫高窟,这时的门票中,包含8个普通洞窟,我们昨天还特别预约了5个特级窟。暑期旺季时,不说排队得几个小时,就说参观洞窟的数量,也锐减到四个了。
错峰出行,是要有些智慧和经验的,当然也需要一些理性判断。
我们和其他人一起,组成一批团队,每个团队的规模大约在25-30人,全程跟随同一个讲解员。在莫高窟特定范围内,不允许游客自己参观(没有讲解员,也进不去洞窟)。
普通洞窟的女讲解员身着孔雀蓝的定制连衣裙工作服,这颜色在壁画上、佛教里,都是常出现的。
当时来不及做笔记,如今回忆起来,到底参观的哪些洞窟,我的记忆也有些模糊的。但有些概念和印象还是深刻的,所以就选择这部分写出来,和更多人分享。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现存是个,南北分布在米的崖壁上,分为上下1-4层。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共有各个朝代的壁画和彩塑洞窟个;北区个洞窟是僧侣修行之地,基本没有彩塑和壁画。因此,目前对外开放参观的就是南区。
我也奇怪自己以前怎么就忽略了莫高窟本身作为建筑的魅力,事实上,它们都是集建筑、彩塑、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瑰宝。
从面积来看,最大的洞窟大约有平方米,最小的则不到1平方米。从洞窟的形制来看,又分为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漆佛窟、大象窟等等,展示的彩塑主要包括佛祖、菩萨、弟子、天王以及力士像等。
彩塑的塑造方法,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石胎,另一种则是木骨。不过,这两种方法都是基础,在着色之前,都需要根据设计涂好泥身,为持久,还需要在泥里混合一些麦秸、芦苇等。
莫高窟之所以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来参观、膜拜、考察(当然许多年前也有掠夺),除了精美的艺术之外,也和它的悠久历史有关。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就开始凿建,经过北朝、隋、唐、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规模已然十分巨大,壁画面积达到了4.5万平方米,泥塑尊,成为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丰富的佛教艺术之地。早在年,莫高窟就被列入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年,它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莫高窟也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即便对佛教再无了解,即便对彩塑、绘画艺术再无研究,莫高窟也还是拥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成为来敦煌非去不可的地方。
洞窟内的空间有限,因此每一批客人,都只有等上一批客人完成参观走出洞窟之后,方能跟随自己的讲解员进入。进入特窟则要更严格一些,门外的保安有一道锁,讲解员有一道,互相核对任务单和人数后,方可开门进入,当然特窟的价格也比较昂贵,每人每参观一个洞窟大约需要元--元,每一阶段对外开放的特窟不同,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挑选自己中意的。
真正走入洞窟内,讲解员还是非常认真、仔细地给游客们做介绍,包括绘画或彩塑的特点(重点是壁画)、年代,描绘的故事,保护过程等等。基本上每个团队里都有很好学的游客,总有人从历史、社会、绘画等多个角度来提问,大部分的讲解员也都能回答或者交流,尤其是特窟的讲解员,从讲解的广度、深度,都让人充满敬意。
有很多书籍和网络,可以查询莫高窟每一个洞窟的绘画信息,我便不再一一去摘录,只从一名游客的角度,简单地做点提纲记录,即印象最深的,很奇怪,并非是经常出现在莫高窟宣传画中的“九层楼”。
最美的菩萨画像,在这里:菩萨头戴佛冠、上身半裸,肩上披着长巾、佩戴璎珞,身体还呈S型,目光下视,又若有所思……第57窟,又得名“美人窟”。
(图片来自网络)
原来藏经洞竟然是这样狭小!它位于第17号洞窟内,入门后右侧,开凿一小门,如不是讲解员提示,大部分游客都会自然忽略了它的存在。现代人几乎没法想象,这么小的空间里,竟然藏了多的经卷、遗书。当它被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后,这些经卷就开始了多舛的命运,当然也可能是它们在海外的飘零,又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