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婚礼今天我要嫁给你了莫高

男跪女揖行礼莫高窟第12窟晚唐敦煌石窟壁画中保存有46幅婚嫁图,其中盛唐9幅,中唐17幅,晚唐9幅,五代6幅,宋代4幅,西夏1幅。另外在藏经洞出土文献中也有关于婚俗的文字记载:有整卷的,也有零星散见于各卷的;有来自官方诰律的,也有出自民间文人之手的;有中原流入的,也有本土之作;有规范书仪,也有具体婚俗的记述。这些资料真实地存留了当年的原始风貌,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古婚俗的珍贵资料。男跪女揖的婚礼莫高窟第33窟南壁盛唐吐蕃人的婚礼榆林窟第25窟北壁中唐敦煌婚俗趣谈摄盛古俗摄盛就是指新郎在举行婚礼时,可以夸大自己的身份,可以按超越自己实际级别的礼仪行事。《仪礼》中就说,亲迎时,新郎可以乘墨车,可以戴爵弁。但按《周礼》的规定,只有大夫才可以乘墨车。墨车是一种不加彩绘的黑色车子;爵弁是仅次于冕的一种帽子,是卿大夫助祭用的朝服,士庶之辈是不可以用的。亲迎时新郎戴爵弁、乘墨车,这就是摄盛。这种婚俗历代相沿,到了清代演变为“新郎三日大”,就是在婚礼的三天之内,哪怕是目不识丁者,也可以红顶花翎,他人不得干涉。敦煌婚礼的摄盛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执烛前马莫高窟第85窟西披晚唐首先是迎亲路上的“执烛前马”。在莫高窟第85窟保存了一幅亲迎图,虽然画面已残缺不全,但仍可看到一侍从在前高擎火炬。因为婚礼在晚上举行,新郎前往女家,路上需火炬照明,这是夜间行路的实际需要。新郎和傧相均骑马,画面残缺看不清具体是几匹马,但在敦煌文献《咒愿女婿文》中却有“五马绊于门外”的描写,由此可知亲迎时要用五匹马。五马本是汉代以来太守出行的仪制,后世遂以五马作为太守的代称,婚礼中因行摄盛之俗,故用五马迎亲。其次是《下女夫词》。当新郎一行抵达女家门前时,女方姑嫂故意闭门不纳,男女傧相各为一方,展开相互酬唱,所以《下女夫词》相当于后世的婚嫁歌。“下”含戏耍、戏弄及调侃之意;“女夫”即女婿,下女夫给婚礼带来了嬉闹的气氛。在《下女夫词》中,可任意夸大新郎的名望和身份。持笏拜堂莫高窟第12窟南壁晚唐还有新郎、新娘的礼服。在敦煌壁画的“婚嫁图”中,新郎的服饰有两类。一类是身着红色长袍,双手持笏,如莫高窟第12窟、榆林窟第38窟等。笏又名手版,唐代以来为品官朝会或出使时所持,将该办理的事情写在上面,起备忘录的作用,袍笏加身乃是贵族官僚的服制。另一类是头戴冕旒、褒衣博带,如莫高窟第和第窟,这些都是朝廷命官的服饰。新娘或满头花钗,如莫高窟第33窟,或头戴凤冠,如莫高窟第12、窟,按唐制花钗礼衣者,是亲王纳妃所给之服。正由于新郎冕服的摄盛,新娘的服饰亦随之升级。冕旒凤冠的新郎新娘莫高窟第窟北壁盛唐乐舞助兴这是婚礼中最欢快的场面。如是入夫婚,乐舞的地点就设在女家;如是聘娶婚,则男家、女家均设。《张敖书仪》记载,当新郎一行到达女家后,“向女家戏舞,如夜深即作催妆诗”。由此可知,戏舞是在即将成礼之际进行。敦煌壁画中的“婚嫁图”就再现了当年戏舞的场面。乐舞结合者:如莫高窟第窟的婚嫁图,是盛唐之作,画面中心为一红衣垂髫儿童,正在那里扬手提腿翩翩起舞,有关专家认为其是六幺舞,一旁还有六人乐队伴奏。单纯奏乐者:如莫高窟第窟的婚嫁图,是中唐之作,出现三人合奏的小乐队,分别是琵琶、洞箫和拍板。婚礼中的对舞榆林窟第38窟西壁五代双人对舞者:如榆林窟第38窟的婚嫁图,是五代之作,男女对舞,又称偶舞,男子戴幞头,着窄长袖缺胯衫,正甩袖提腿起舞;女子梳双丫髻,着襦裙,一手持团扇,一手执帔帛,婀娜盈步。成礼拜堂在敦煌,除了入夫婚的拜堂是男跪女揖外,聘娶婚的拜堂行礼有多种方式:揖礼拜堂榆林窟第20窟南壁五代一是男女站立作揖行礼。新郎、新娘双手敛于胸前作揖,向礼席的亲友行礼。揖礼是汉族的传统礼仪,有特揖、面揖和略揖之分。特揖是对君长、长辈或重要人物行三揖;面揖是彼此相互行礼;略揖只表示一下礼节即可。新婚夫妇拜堂时的行礼是特揖。跪拜行礼莫高窟第窟北壁盛唐二是男女跪拜行礼。这也是汉族的古老礼仪。跪拜礼是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才用,行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妇对拜。受拜者需向拜礼者赠送礼物,如花钗、银镯或银钱等,谓之“拜钱”。互拜成礼莫高窟第窟南壁盛唐三是新婚夫妇相互对拜。因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所以相拜时须行侠拜,即女先拜,男拜,女再拜。奠雁之礼婚礼用雁是春秋以来的古老传统。古六礼除纳征外,其余五礼均需用雁。婚礼用雁的含义是:雁的特性是顺阴阳往来,木落南翔,冰化北往,不失其节。雁是随阳之鸟。夫为阳,妇为阴,婚礼用雁是要求妇人如雁一般顺夫从夫。雁在迁徙过程中,飞成行止成列,暗喻新妇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要遵礼守法,长幼有序,不相逾越。另外雁又称义雁,一雁死,另一随之,这就象征男女信守不渝,从一而终,相互偕老。婚礼奠雁莫高窟第9窟东披晚唐敦煌的用雁把五礼用雁变通为只在成礼时一次用雁,而且奠雁的方法也与古礼不同。按古礼,新郎迎亲抵达女家时,在女家西阶,跪置雁于地,由主人侍者受之。其他四礼则由傧相直接送往女家。而敦煌的奠雁则是“礼毕升堂奠雁”,是在成礼之后,在女家堂中,用屏风隔开,新娘坐在里面,新郎隔着屏风把雁抛入堂中,由女家人接住,而且还要求用红绸包裹奠雁,用彩线缠绕奠雁的嘴巴,使雁不能发出声音。以后男家人还要用物赎回奠雁放生,这可能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而古礼关于奠雁后的处理就缺乏记载了。按礼仪的要求,应该用生雁,但活雁不可多得,这就出现许多变通的方法:首先可以鹅代之,还可以用鸡、鸭代替。其次可以刻木图形,用木雁也行。而敦煌的变通之法是“结彩代之亦得”,把奠雁变成抛彩球,这恐怕是受唐代抛彩招婿习俗的影响吧。在敦煌壁画的婚嫁图中,也绘有雁的形象,最精彩的是莫高窟第9窟的奠雁,在新郎和新娘拜堂行礼的花毡前,有一对头部用红绸装裹的奠雁,双双依偎相亲,衬托出婚礼的醉人气氛。奠雁之礼榆林窟38窟五代榆林窟第38窟的对雁则是双双翘首期盼,它们在等待什么呢?应该是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吧。本文摘自:《盛世遗风——敦煌的民俗》谭蝉雪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xw/17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