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以ldquo爱和温暖rdquo

这几年,每个国际化学校的班上,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坐在你左边的同学可能刚从美国、英国回来,他会告诉你一个中国的小留学生在国外面对疫情的挑战“进退两难”,最后选择“回流”的故事;

坐在你右边的可能是一个外国学生,从小跟着父母来到中国,说到故宫、长城比你知道得还清楚,说中文的口音地道到闭上眼睛根本听不出是外国人;

坐在你前面的可能是来自公立学校的学生,有点小害羞,但非常学霸,你以为他只会学习,其实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比你努力学习,还比你更全面;

坐在你后面的可能是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同学,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他的父母不惜举家搬迁,来到资源更丰富的北上广深,希望孩子能有更开阔的知识面,和更国际化的眼界。

不管是因为疫情,还是追求更好的教育,不可否认最近几年,教育的迁徙、转轨,成为一种“新常态”。

无论是从国外转到国内,在国内不同城市间的转换,或是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我曾看到过有学生转入人人称羡的名校,却因为跟不上学习而焦虑;也曾看到转轨的学生,因为处理不好社交关系,融入不了同学群体,而崩溃大哭乃至抑郁。

对孩子来说,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可能是他们的第一需求。

而要接纳从各种体制、国家而来,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学业基础的学生,对学校来说,何尝不是一次大考验。能否海纳百川,帮助各种学生迅速融入集体,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用最短时间赶上进度,考验的不仅是学校的学术实力,更是从上到下的校园文化氛围。

如果说在北京,要选择一所能让学生高度被接纳、欢迎、认可,并且在此基础上用最短的时间适应转轨后的学术环境、取得优秀成绩的学校,我首推北京市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以下简称海嘉)。

▽滑动看海嘉环境▽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这所成立于年的双语学校,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在北京国际化家长中口碑相当好。学校就像一个小联合国,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

我曾多次探访海嘉,它应该是我探访的那么多所学校中,师生氛围最有爱、校园文化最好的学校之一,吸引了大量外交官、跨国企业高管、海归高知等精英人群的家庭。

16年来六届毕业生纷纷进入了芝大、加州伯克利、纽大、帕森斯、威廉姆斯、帝国理工、清华、港大、耶鲁、新加坡国立、多伦多等英美加澳、韩国、新加坡多元目的地的世界名校。

“真棒线上择校展北京站”的第五场,4月19日周四晚20:00,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市海嘉国际双语学校6年级和9年级学生家长、同时也是宾大博士、顺义妈妈叶颖,以及11年级学生屈鼎伦做客“爸爸真棒”直播间,聊聊顺义妈妈的教育观、择校理念,以及00后对于学术、素养、多元文化的看法。

??4月19日周二晚8:00??

预约“爸爸真棒”线上择校展(北京站)-海嘉直播讲座

讲座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海嘉这所老牌IB学校。在顺义这个国际学校林立的地方,海嘉常青了那么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它又如何能融合来自四面八方、各种文化、教育背景的学生?

此前,我们采访了海嘉四位学生,他们分别从三条不同路径转入海嘉:

子砚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体制内的公立学校,中考后读了半年国际学校后,随父亲转到美国一家公立高中,11年级时美国疫情严重,又回到国内入读海嘉;

Edward8岁时和家人来到北京,选择了海嘉,10年级时,因为疫情到曼谷上了一年学,11年级后又重回海嘉;

Sarah和Tracy一直就读于公立学校,10年级和7年级时希望转换赛道,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入海嘉。

#01

从三条路径转来的三个孩子

??这个走遍世界的孩子,在一年时间内拿下梦校offer

11年级从美国的公立高中转到海嘉时,子砚不是没有焦虑的。

一方面,他需要适应新校园、新同学,另一方面,还要直面“最难国际课程”IBDP的挑战,当时,距离早申开始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压力可想而知。而谁也没想到,一年多以后,子砚出色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拿到了梦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地理学的offer。

在子砚妈妈看来,能在那么短时间内做到这些,和子砚从小就到处跑的独特经历,也和海嘉优质的IB教学质量,以及充满爱和尊重的氛围分不开。

从一岁多开始,子砚就跟着父母走遍了中国,去过海南、张掖、敦煌、广州、香港、澳门、珠海、中山、西双版纳……高年级时,子砚第一次出国,去了韩国,之后,因为爸爸驻外工作的原因,寒暑假他不停在路上,从南非、纳米比亚,到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美国……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正是这样的旅行,让子砚对书本外的世界有了独立的认知和思考,也让他对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子砚有着丰富的教育经历,公立学校、国际学校、美国公立中学,再到双语学校的海嘉,他都读了个遍。而其中,海嘉让他最有“家”的感觉。

△子砚参加学校中国舞龙队

子砚妈妈说,来到海嘉后,孩子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因为海嘉的IBDP教学经验丰富,子砚在中文、经济、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学习上进步飞快,最终取得理想的IB分数。

升学指导老师也迅速介入,一对一帮助子砚进行申请辅导,从全球成千上万所大学中选出最适合子砚的学校,带着他做文书头脑风暴,提供修改意见,准备各个国家不同大学的申请材料……

△子砚担任CEO带队参加商赛

在极致压缩的时间内,子砚也获得了极致的成长。在这么忙碌的学习和申请过程中,子砚还担任CEO带队参加了商赛,一路杀进总决赛,斩获诸多奖项;课余不仅坚持了自己的爱好,摄影、足球、击剑,甚至还在学校创办了国际象棋社和中国舞龙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适应能力,以及超强的时间管理和活动能力。

△踢足球的子砚

“来自海嘉众多老师的关照与温度,让我感到这是一所有温度有情怀的学校,而不仅仅是每天面对繁忙的课业与事务。我可以在老师的支持下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可以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这对于我的成长意义重大。”子砚感叹。

??11年级就成为冬奥记者,音乐绘画辩论科研公益十项全能的韩国少年

和子砚一样,Edward也是11年级从曼谷一所学校转入海嘉的。不一样的是,他是“老海嘉”,3年级时从韩国跟随家人来到北京后,一直到10年级,他都在海嘉度过,因为疫情前往曼谷学习了一年后,还是心系海嘉,所以又重新回归。

在海嘉,Edward就好像别人家的孩子:

写作年年获奖,还向英文杂志社投稿;8年级第一次参加世界学者杯,斩获12枚金牌,取得写作第一名,总成绩第三名的好成绩;有强大的中英文辩论能力,从7年级到现在,陆续参加过北京、上海、泰国曼谷(以主席身份参加)、俄罗斯克里米亚等的模拟联合国,在校内活动中,获得过年海嘉辩论杯一等奖……

△主持学校活动的Edward

在学术上如此出色的Edward却并不是只会读书的学霸。从小练习小提琴的他,是海嘉各种音乐会的常客;他还在海嘉举办过画展;今年的中国文化节,他担任了主持人;对了,他还热衷于户外探索运动,9年级时,参加了爱丁堡公爵国际奖的露营获得铜奖,并计划在今年冲击银奖。

△左上Edward参加世界学者杯,斩获12枚金牌;右上参加音乐会;左下泰国曼谷MUN,以主席身份参与;右下爱丁堡公爵国际奖露营

但这些还不是Edward做过最酷的事情。就在年,11年级的Edward成为了北京中学生通讯社唯一一名冬奥会外国学生记者,要对冬奥会进行采访。

从6年级起,Edward就是海嘉校报的编辑,参与了校园广播站工作。媒体记者工作一直是他最感兴趣的职业之一。

当时要成为学生记者,必须要面试。让人没想到的是,面试竟然是中文的,而且有20分钟之久!杀了Edward一个措手不及。

出生在韩国的他,中文并不是母语,但因为在海嘉接受了多年的中文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有中文课,让他能用流利的中文交流,顺利通过了面试。

△Edward在俄罗斯克里米亚,参加MUN活动

作为冬奥会记者,Edward有两个任务,一是在王府井冬奥会官方旗舰店采访排队购买“冰墩墩”的人们并撰写文章;二是采访获得高山滑雪男子超级大回转项目季军,和高山滑雪男子季军的挪威滑雪选手AleksanderKilde。前者是用中文采访,后者用英文。

最终,Edward不仅出色完成了中英文的采访,还用3天时间完成了稿件《这里的每个夜晚,都有人在店外等待》,发布在学通社新媒体、北京青年报客户端上。

△8年级时,作为毕业生代表演讲

这些都是海嘉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的缩影。“在海嘉,Edward开心地成长着。感谢海嘉给了孩子很多机会,体验自己想要的活动,让他尽情在学校里玩耍、经历、学习、成长。我希望他能多学习,上好大学,但我更希望他长大成后也能像现在这样健康幸福。”Edward妈妈非常感慨。

??从公立到海嘉,从不自信女孩变成领导者

相比于前面两位有着丰富国际经历的学生,10年级从公立学校转来海嘉的Sarah身上,带着更多体制内的影子:学习成绩很好,有一些美术特长,但因为长时间在体制内学校,会带有小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

刚来海嘉时,Sarah说,她曾经历过自我怀疑的阶段,特别是对于数学,“当时很庆幸遇到了海嘉的Mr.Naderi老师,他擅长发现我的闪光点,在一次家长会上对我的父母说,很庆幸有Sarah这样的学生,就是这样一句话,真的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带来了温暖,并且鼓励我冲着自己的方向去努力。这样的感动和温暖,在这三年中非常多。”

正是这样的支持,让Sarah慢慢开始绽放光彩,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从开始的不自信,到能站在全校面前组织大型活动,与伙伴一起在疫情期间运行慈善咖啡厅,为弱势群体募集善款……Sarah不断突破着自我的舒适区。

△主持学校活动的Sarah

和Sarah很像,Tracy也是从公立学校转来海嘉的孩子。不一样的是,Tracy一直有着超强的能量,被同学称为“小太阳”。

在海嘉,Tracy如鱼得水,充分利用了各种学校的资源,包括组织并主持中学歌唱比赛;为北京山地马拉松开幕赛作暖场嘉宾;带领团队参加各种校际比赛;代表海嘉数次参加ASDAN商赛,并从中培养出卓越的领导力。

#02

学术、兴趣、利他

海嘉的16年秘诀

无论是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充分尝试各种活动,还是磨练自己的自信和领导力,这些来自天南海北,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学生们都在海嘉融为一体。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他们具有这些共通特质:

其一是“学术”。

这些学生无一例外都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海嘉校长欧阳华女士曾表示:学术是一所学校的尊严。

海嘉极度重视学术发展,年,海嘉的IB平均分达到了38分的高分,其中还有2名45分的满分,通过率%,40%的学生成绩在40分以上。

这可能也是子砚这些转来海嘉的学生,看中了海嘉的地方之一,正是因为海嘉的高质量IB教学、有经验的IB老师,让他们能拿到较高的IB估分,从而斩获梦校offer。

除了IB,学术竞赛也是海嘉学生们经常参加的活动。年海嘉学生曾获得????:

USAP美国五项全能区域赛团队第一名,全国赛团队满分奖;

NAQT学术超级碗年度最佳队伍金奖,全明星选手金奖银奖铜奖各1名,队伍最佳表现个人奖1名,全球巅峰晋级1名;WSC世界学者杯团队挑战金奖,团队辩论金奖,团队协作金奖,辩论挑战金奖9名,写作优胜金奖6名;世界文化日论文类全国金奖1名;IGCSE在线知识竞赛全球第4名,全国第1名;AMC美国数学竞赛2名学子晋级全球AIME挑战赛,AMC10一等奖(全国排名前5%)1名,AMC12一等奖1名;AMC澳大利亚数学竞赛一等奖2名;袋鼠数学竞赛全球满分成就奖1名,超级金奖3名,金奖13名;CML北美数学大联盟全球校际奖,全球满分奖2名,金奖11名;NSDAJunior英文演讲与辩论一等奖1名;NEC全美经济学挑战团队区域金奖1支,个人总分区域赛金奖2名,微观经济个人金奖5名,宏观经济个人金奖3名,国际时事个人金奖1名;ASDAN全明星模拟商赛最佳商业对决奖,路演满分,模拟股市奖……还有无数银奖、铜奖等等。

海嘉学校斩获ISSCC滑雪团体冠军。

海嘉学校引入爱丁堡公爵国际奖(DofEChina)项目。

海嘉学校荣获世界学者杯(WSC)奖杯。

海嘉学校荣获首届模拟联合国会议(BMUN)ASDANBUSINESSCOMPETITION品牌奖。

海嘉学校荣获夏天基金公益项目证书。

海嘉学校荣获澳大利亚数学竞赛二等奖。

海嘉学校荣获世界学者杯耶鲁冠军赛金牌。

海嘉学校荣获lBSB年度足球邀请赛季军。

海嘉学校荣获ISAC北京/天津男排、女排双冠军、男篮冠军、最佳体育精神奖。

海嘉学校荣获蓑羽鹤国际青少年冰球公开赛二等奖。

海嘉学校荣获PrincessCup团体季军。

海嘉学校荣获ACAMIS女篮亚军、女足季军。

海嘉学校荣获民办学校考评一等奖。

海嘉学校荣获民办幼儿园考评一等奖。

海嘉学校成功获得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授权成立“剑桥国际教师职业发展中心”(CambridgeProfessionalDevelopmentCentre,简称PDQ中心)。

海嘉学校荣获胡润百学·中国国际学校百强TOP50排名(第十名)。

海嘉学校荣获“年度综合影响力国际化学校”称号。

海嘉学校荣列“中国国际学校竞争力排行榜”。

海嘉学校在ASDAN模拟商赛北京区域赛获得初中组第一名金奖、最佳交易团队、最佳企业形象奖。

海嘉学校荣膺美国学术五项全能(UnitedStatesAcademicPentathlon),简称USAP,“通识教育示范学校”认证!

海嘉学校荣获“守望地球气候尖兵学校”称号。

海嘉学校于福布斯排行榜排名第八。

海嘉学校荣获年度“常青国际学校”称号。

海嘉学校荣获中国国际化学校口碑竞争力奖。

海嘉学校获得IBMYP认证。

海嘉学校荣获年学术超级碗NAQT(NationalAcademicQuizTournaments)年度最佳队伍金奖,全明星队伍铜奖。

海嘉学校荣获北美数学大联盟比赛全球校际奖。

海嘉学校荣获创艺奥赛(ARTSAY)国际青少年绘画大赛“优秀组织机构奖”。

海嘉学校荣获世界学者杯(theWorldScholarsCup)团队辩论、挑战写作金奖、银奖。

海嘉学校荣获HiWorld!世界文化日“人文社科教育先锋学校”称号。

海嘉学校荣获ISAC国际学校体育联赛男排、女排双冠军。

海嘉学校荣获第十届ASDAN全球青年经济论坛(WYEF)团体铜奖;中学组马可波罗奖;卓越团队奖。

海嘉学校荣获年顺义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海嘉学校荣获顺义区空港街道师德群体优秀称号。

像子砚、Tracy、Sarah都曾参加过ASDAN商赛,Edward参加过学者杯等各种比赛。

成绩不是唯一,海嘉的学生们通过比赛,探索了个人学术兴趣,挑战学术极限,这样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海嘉“勇于冒险、善于探究、善于沟通”的10A精神,以及成为严谨、均衡、自立的终身学习者。

其二是“兴趣”。

每一个海嘉的学生都在探索自己的兴趣。

Edward自不必说,几乎所有海嘉的活动上,都会出现他的身影;Tracy是学生会副主席,还是排球队队员,海嘉BIBALifeFilmer核心成员;子砚创办了国际象棋社和中国舞龙队……

在海嘉一共有60多个学生社团、俱乐部,成为学生们自由生长的广阔舞台,也是孩子们进行团队合作,培养领导力的最佳试验场。

其三是“利他”。

每个海嘉的学生都会参加大量的公益活动,这不仅是IBDP中CAS(创意/行动/服务)的要求,还是学生们自发的行为,这4个学生也不例外。

Edward与8名同学创建了海嘉LIF(Lifeisfascinating)组织,帮助海嘉学子更好地生活、学习。

作为LIF俱乐部的主席,他发起了塑料回收活动以保护环境,举办辩论赛来提升海嘉学生辩论技能,还提供英语、IPA国际音标课、一对一课程、低年级/高年级写作、口语、诺贝尔奖、越战等在线学习课程帮助校外人士……

△海嘉携手伯克利音乐学院,共飨夏日慈善和声

不仅是对社区,这些学生们对待身边的人更是释放了极大的善意。Tracy的好友梦轩这样评价她的好伙伴,“和她第一次见面时我刚来到海嘉,她拉着我一一介绍学校的每一处、每一位老师和年级里的每一位同学。在那段时常令我感到慌乱的阶段,感谢她总是陪在我身边。

在60余个学生社团中有超过16个是公益社团,帮助弱势群体如儿童救济、小动物救助等,还有7个是学生自己发起的学习互助型社团,帮助在学术或语言学习上有困难或需要支持的同学,特别是新加入到海嘉的学生。

这些学习互助型社团很多时候发挥了比老师团队更大的力量。

△海嘉日的义卖活动

正是这样的利他精神,让每个加入海嘉的学生都能迅速融入,也都能在感受到这个集体的关爱后,用更大的爱和善意去回馈周围的社区。

#03

学院制、老师、PTA

支撑起高度同理心的社区

我接触的几乎所有的从其他地方转入海嘉的学生,他们在海嘉会感受到差异,却不会有任何陌生感。之所以会让每个学生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海嘉打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接纳性和同理心的社区,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学生都能在此自洽的融合在一起。

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海嘉拥有学院制(House)体系,每个学生一进学校,就会被分到“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学院中,每个学院都是纵向打通的,里面有不同年级的同学和老师。学术课程之外的活动、体育比赛、主题庆典等,都以House为单位进行。

海嘉的House学院制

而House活动中,孩子们与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交流、彼此打气,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牵起弟弟妹妹们的手,生怕他们落下队伍。

在这样的关爱和协作中,孩子们不仅会更快地交到跨年级的好朋友,还能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给House赢得分数,这样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是无可比拟的,同时也推动了多元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尊重及共融。

不仅是对孩子,海嘉对待老师也是有爱的。海嘉有自己的员工关爱基金,目的是不让任何一个员工的孩子上不起学,不让一个员工的直系亲属在手术台上下不来。比如有的海嘉老师患有疾病,员工关爱基金所捐助的款项,能支持这些老师度过难关。

而当老师们真正感受到了爱和关怀,他们也会同样用心去对待孩子,所以在海嘉,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和老师之间非常走心的连接。

除了孩子的融入,在接纳新家长方面,海嘉的PTA(家长教师联合会)做出了极致的努力。

海嘉的很多家长都是为了孩子读书,从其他城市或北京的其他区域搬到顺义后沙峪来的,对新家长来说,同样面临着要融入陌生的社区和家长群体的挑战。

所以海嘉PTA建立了线上家长论坛,帮助新家长迅速熟悉学校,有任何问题也可以畅所欲言地讨论;PTA还给学校提供各种支持,如PTA咖啡厅、圣诞商店、家长兴趣班、家长合唱团、中国文化年、海嘉日、金秋雅集以及各类公益活动等,这些都能让新家长快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海嘉PTA的茶文化支持

目前,海嘉拥有近名家长义工,PTA社团超过30个,在北京国际化学校中首屈一指。

海嘉家校之间的配合也非常默契,比如为了孩子们的CAS活动,家长们会义不容辞地寻找很多周边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的机会,共同培养孩子们的公益心;学校有什么决策,也会通过PTA来做调查,搜集家长意见后,纳入学校的规划中;每个学期,海嘉都有十几期不同主题的家长专业教育工作坊,给家长们提供大学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教育,促进家长自身的成长,也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左:谢师宴上的PTA合唱团;右:谢师宴上欧阳校长为PTA合唱团喝彩

「写在后面的话」

每次采访海嘉的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扑面而来的热情和温暖。如果说转学到其他学校,我会担心孩子的融入问题,但在海嘉,我丝毫不会怀疑孩子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接纳,并且因为这种被认可、被理解、被接纳,而生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

未来,子砚也许会和父亲一样成为外交官,或是地理学家;Edward也许会成为跨文化的媒体工作者;Tracy也许会成为强企业的领导者;而Sarah也许在自己钟爱的心理学领域会闯出一片天……

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在海嘉交汇,又从海嘉奔赴各自的未来,带着对抗不确定性的本领和学识。也许是流利的中英双语甚至是三语能力,也许是超强的学习力和领导力,也许是爱和同理心,帮助他们最终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4月19日周二晚8:00??预约“爸爸真棒”线上择校展(北京站)-海嘉直播讲座

懂教育的家长都“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gr/15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