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2日,有个道士正在一处黄沙遍野的地方打扫,凿开了一面空心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道士内心狂喜:“发财了!这次发大财了!”他被墙内的景象震撼住了,这可是个腰缠万贯的好机会,再也不用在这打扫黄沙了。
这个道士究竟看见了啥呢,竟让他如此震惊与喜悦?
墙后面密密麻麻地堆满了帛画、刺绣、经卷,光佛教典籍就占了近90%,剩下10%则是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官方和私人的文书,甚至还有户口、账本、地契,总的加起来有5万多卷。
更神奇的是,上面出现了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各种文字,全部都是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这个意外发现的藏经洞,后来催生了一门国际性的学科,敦煌学,也让敦煌成为海内外学者专家趋之若鹜的地方。
没错,这个道士打扫的地方就是莫高窟。
除了佛学文化,敦煌莫高窟在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种种学科上的意义和价值都早已超越了宗教。在展现中国历史这个层面上,今天中国没有任何一个遗址能比得上敦煌。
我们小学语文、中学语文课本上都绕不开它。它横跨了11个时代,14个时期,有着多年的艺术发展历程,被称作“一部活的美术史”。
而这部活的美术史最为精彩的部分,不在多身的彩塑上,而在它每一个洞窟的墙上——敦煌壁画。光是莫高窟现有编号的个洞窟,壁画面积竟然就有4.5万多平方米。要是再算上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敦煌壁画总面积就有5万多平方米。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如果按照长度来计算,把壁画一字排开,估计能有30千米那么长。
敦煌壁画强大的造型能力,光是依赖创作者精湛的技艺是远远不够的。在遥远的西北荒漠中,到底是什么支持着一代代工匠们,日复一日在上百个洞窟中辛勤创作的呢?
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一本敦煌遗书记载了敦煌洞窟壁画的缘起。
公元年,有个喜欢云游四方的僧人,叫乐尊。他一路向西,路过敦煌时,看到一座山上金光万丈,若有所悟,认为这里非比寻常,是佛祖显灵的圣地。
于是,他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就地修行。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此地,效仿乐尊凿了第二个洞窟、第三个洞窟……供奉诸佛。
早期的洞窟很小,只容纳得下一个人修行。洞和窟还不一样,洞更小一些,窟可以有好几个洞。后来修行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还会在洞窟里面安置禅床修行,冬暖夏凉,特别适合静心。而修佛需要观相,所以有很多人就直接在洞窟里面开凿了佛像,甚至会把一些佛教的故事转变成壁画画上去。
到了汉代,我们都知道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众多来往商旅都在这里歇脚。可当时的我们,既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塞外风沙满天,听说还有强盗出没,要靠什么走出去?除了骆驼,就只有靠信仰支撑的意志了。于是,佛教来了。
大家看到洞窟里面有很多佛像就开始膜拜,洞窟就发展得越来越大,变成了寺庙。
后来,有钱人就干脆开始开凿一些大的洞窟,然后把整个家族的女人以供养人的身份画上去,钱不够的人就集资修个小洞窟。
从此,越来越多的信众开始在这里用绘画和雕塑佛像来为自己和家人“立功德”。而在“功德无量”面前,再艰难的生活条件和创作环境都不再是问题。
Dolin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