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五

然而,在佛法中,不论小乘大乘,都承认有这类根性,即(现生)不经闻思功夫,没有受戒,不曾得定,就有一触而悟的可能。惠能“不识字”,却能了解经义,就属于这一类根性。据《阿含经》与《律藏》,在佛陀时代,佛法就在耳提面命的开示中。没有一部经可读、可作讲习与研究的范本。然而言下大悟,被形容为“如新毡易染”的证入者非常多。以中国佛教实例来说,不识字而住过几年丛林禅堂的,有的也会熟悉公案,了解《金刚经》《法华经》等要义。

惠能成长的重要环境是新州,当时的新州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战略重要性。在隋代,和新州相毗邻的合浦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登陆港,商贾往来频繁,商品经济发达。诸多信息表明,惠能幼年成长之地新州,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积淀,惠能应有所耳濡目染。而惠能的父亲被贬前官位高于司马,按当时士族婚姻传统,其母应来自大户人家且知书达理,因此惠能应具有良好的识字环境。另外惠能少年时并非一贫如洗,后来唐中宗和唐玄宗均为惠能故居崇饰和赐额,说明并不是家徒四壁的茅草屋,而是具有一定产业的。只是其父去世后剩下孤儿寡母,家境才逐渐贫寒,惠能长大了,才靠卖柴维持生活。

付法在佛法中具有古老而深远的意义。阿育王时代的南北佛教都有五师相承的“付法”制度。五师以后部派分化,代表全佛教统一性的付法虽不复存在,而以佛法正统自居的各部派各有付嘱相承。一代一人的付法,据《付法藏因缘传》,是将入灭而付与后人。所付嘱的是“正法”、“法藏”、“胜眼”、“法眼”,禅宗归纳为“正法眼藏”。古代真正的“付嘱正法”,意义是“护持”,即维护佛法的纯正,使佛法久住而不变质衰落。即在佛教发展中形成佛法领导中心,表征佛法的统一和纯正。

要弄明白惠能之禅法,《坛经》自然无比重要,这里再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坛经》的主体是“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首先揭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于是立“定慧不二”、“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顿悟见性”,开示本性“念念不住”,修“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的无念法门。“授无相戒”部分直示众生身心、自性佛、自性三宝、自性忏、自性自度等,佛不在外求的意趣格外明显。而答疑部分,也就是“功德在法身”和“净土在自心”部分,也与此相契合。《坛经》(敦煌本)以“自性”为主题而贯彻一切,直显自性,见性成佛。

惠能“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继承了道信以来的禅门,是“不念佛,不看心,不看净”之一流。惠能在东山传统“即心是佛”的基石上树立起“见性成佛”的禅旗,与南方盛行的《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说进行了融和。《涅槃经》的“佛性”是“如来藏”的别名。如来藏,我,佛性,不但小乘,菩萨也不容易明见。如《大般涅槃经》说:“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能究竟明见的是佛。这也符合《大般涅槃经》所说的“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

只有佛能了了见佛性,明见佛性就是佛。所以梁代僧亮说“见性成佛”。印顺法师认为,这里体现了“定慧等”与“见性成佛”的关系,同时也找到了《坛经》“定慧不二”、“见性成佛”的来源。惠能大师融合了《大般涅槃经》的“佛性”即“见性成佛”,与达摩的“真性”禅和道信的“念佛心是佛”相比较,内涵虽然更加广大,实质上却还是一脉相传的如来藏说。不过曹溪禅融合了“佛性”(我),变得更通俗简易,更适合多数人心,更富于“真我”特色。

曹溪的禅风不只是“见性成佛”,而且是“直指心传”。东山门下的禅是有层次的,一般是“念佛名,令净心”,如果学者有所领会,则“密来自呈,当理与法”。授与的法不被局外人所知,这是“密以方便开发”的“密意”、“密印”。惠能不用念佛、净心等方便,而“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受无相戒”,直捷了当地指出了“众生本性念念不住”,“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要学者直从自己身心去悟入自性,也就是“见性”,虽然还是言说,却到达了言说的边缘。这就将东山门下的密授公开了。惠能“直指”、“直示”,弟子“直了”、“直入”。惠能凭自身的深彻悟入和善识根机,要学者直下去顿见真如本性,使禅风焕然一新。

到惠能大师这里,达摩禅进入了二度发展期。达摩传来的如来藏禅,本来只适合少数人修学。道信与弘忍在“一行三昧”的融合下,念佛,长坐,使门庭广大起来,引入了甚深法门。但东山的“法门大启”,不免流于“看心,看净,不动,不起”的方便。曹溪惠能不用“念佛”、“看心”等方便,直示“本有菩提般若之智”,以“无念为宗”,要人从自己身心去“见性成佛”,将《楞伽经》如来藏禅的核心在普遍化的基础上不拘于方便,而直捷简易地弘阐起来,这就是《坛经》所说的“大乘顿教”。从达摩到曹溪门下,禅法更加公开、简易、直捷。人人有佛性,见性能成佛,也就是人人有我,见我能得解脱。这对一般人来说因为简易、直捷,更容易接受、体验,所以“凡言禅者皆本曹溪”。

中国佛教以隋、唐时代为最兴盛,所有大小乘佛教的分宗别派,皆从此时代演变而出。禅宗在这个时代,也从酝酿中产生了六祖。自有六祖,则中国一切从梵文译来的经典,向来在文字或思想上有隔膜的,不能体贴消化的,都可以融会贯通了。从此,佛法与中国人的心理再也没有丝毫障隔,而是深深地契合、相应,流演于后世,没有文字语言上的障碍,也没有心理思想上的隔膜。也就是说,是六祖惠能,把佛教的真髓深深地打入了中国人的心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隋、唐以来的中国文化,莫不受六祖所倡导的彻悟思想影响,所以说六祖惠能,是中国隋唐以后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nhuangshizx.com/dhsgr/14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