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敦煌,千年莫高窟,
五色神沙飞扬,叙说着悠扬。
鸣沙山上低吟,月牙泉边洗心,
玉门关远眺,在阳关叹息,
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的艺术氛围,
见证古人智慧的结晶,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
除了重走丝绸之路这样有历史情怀的事情,
这条路上还有一件事情吸引着你
那就是!!
究竟能吃到多少流口水的美!食!佳!肴!
跟着小编一起来先走一趟,
舌尖上的敦煌,
过过眼瘾,不要流口水哦!
舌尖上的敦煌
长寿碱面
敦煌生长的一种胡杨树,当地人称“梧桐树”。树上流出的一种能食用的树液碱,和面的时候加入适量,制作成面条,特点是柔韧劲道,爽口舒胃,面条细长,厚薄均匀,汤汁鲜香,俗称“碱面”,又叫“臊子面”。
人们每当老人过寿、小孩满月、家人出远门、正月初七日等都要做上这种长面,象征着人们长寿,称“长寿碱面”。碱面是在唐代就有,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敦煌碱面是自古以来敦煌人的待客佳品。
舌尖上的敦煌
莫高酿皮
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书记载,在唐代敦煌酿皮子已是市场上热卖的小吃之一了。当时叫作“冷让”。敦煌本地方言将“酿(niang)”称作“酿(rang)”,后演变成今天的酿皮,人称“莫高酿皮”。现在,这种传承了一千多年的美食,在敦煌人眼里仍是不可或缺的民间小吃。
农村人进城要吃,城里人逛街要吃,外来的游客也喜欢吃。不但夏天吃,冬天更要吃。据说,冬天吃“酿皮子”可以败“心火”。回家时,还不忘顺便带上几只“糖鎚”供家人品尝。
舌尖上的敦煌
驴肉黄面
当地人们以驴肉为副食料、黄面为主食料的一种配套吃法,吃起来美味可口,俗称“驴肉黄面”。据传,来之于唐代敦煌的民间美食,具有补气养血,保健益神的功效。
敦煌民间谚语有云:“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要长寿,吃驴肉;要健康,喝香汤”。改革开放后,敦煌酱驴肉逐渐为游客所亲睐,成为“中华名小吃”。
舌尖上的敦煌
羊肉粉汤
羊肉粉汤是在敦煌民间传统美食“清粉羊肉”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并成为它的替代品。“清粉羊肉”则逐渐失传了。以佐料馨香,汤汁鲜美,羊肉软烂,粉条柔劲,深得食家的喜爱。
舌尖上的敦煌
胡羊焖饼
古代敦煌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人们统称他们为“胡人”。隋唐以来汉文化和胡文化(少数名族)相融合,成为敦煌饮食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以胡人的膳食习俗做法而演变得名,煮羊肉和面饼的焖炖相煎,实属一道敦煌美食,是敦煌特有的民间小吃。
舌尖上的敦煌
月泉浆水面
据说取敦煌月牙泉之水,与一种野生草本植物羊奶蔓蔓发酵生成的浆汁。味美爽口、清凉解暑,与面条同食别具味道,因而得名“月泉浆水面”。
“敦煌文书P.卷平康乡官斋藉中即有“浆水粥”、“浆水面”的记载。古代敦煌人有粥水熬粥的饮食习俗。浆水在敦煌至少有多年以上的历史。近现代浆水面是敦煌民间大众喜食的民间小吃。
赞赏